AI导读:

本文回顾了沪深两市历次地量行情的成因与背景,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分析了股市如何走出地量行情。指出需政策支撑和经济数据改善双重提振,为市场提供前瞻性分析。

近期,沪深两市成交额持续缩减,市场焦点集中于股指如何突破当前的地量行情。回顾历史,每次地量行情后均伴随股指回调,但随后也迎来反弹。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历次地量行情的成因与背景,为当前市场提供前瞻性分析。

为更准确地衡量股市地量行情,我们采用沪深两市成交额与流通市值的比率作为指标。自2005年股改以来,股市共经历了四次地量行情,分别发生在2006年1月、2008年9月、2014年6月和2019年1月。

2006年1月,股市首次出现地量行情。当时,上市公司数量不足1400家,市场与经济走势尚未同步。随着股改和汇改的推进,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升,市场基本面逻辑更加明确。在流动性充裕和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股市交投情绪逐渐升温,走出低谷。

2008年9月,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交投情绪低迷。但随着恐慌情绪缓解和4万亿政策的出台,国内经济预期回升,股市在地量交易后迎来反弹。

2014年6月,国内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挑战,市场交易热度下滑。然而,随着降准、降息和新“国九条”的公布,股市信心得到提振,交投热情回升。

上图展示了股市成交活跃度与沪深300走势的对比。

2019年1月,中美贸易摩擦和宏观经济政策去杠杆导致股市偏弱运行。但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和国内政策宽松,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股市再次走出地量行情。

历史表明,股市地量行情后的反弹需明显利好支撑,且地量交易回暖均发生在宽松政策环境下。当前股市对政策利好反应迟钝,需重磅政策出台和经济数据改善双重提振。在国内因素主导市场的背景下,政策面应多管齐下,稳定居民资产收缩压力,提振内需,营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