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9月底以来,市场显著回暖,新股表现不俗,公募打新积极性提高。公募打新策略活跃度提升,新股配售更加市场化,考验基金管理人定价能力。公募打新热情能否持续最终取决于新股的“赚钱效应”。

【导读】股市升温,公募打新热情高涨

自9月底以来,市场迎来显著回暖,新股表现尤为亮眼,受此影响,公募基金打新积极性显著提升。据统计,11月共有近2600只基金积极参与新股申购,较上月增长14%,获配金额更是高达9.61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倍。

业内人士指出,股市回暖、新股稀缺性凸显以及新股上市后的赚钱效应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公募基金积极申购新股。然而,随着新股配售市场化的深入,基金管理人的定价能力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公募打新策略活跃度提升

近期,公募基金打新策略活跃度显著提升。Wind数据显示,11月共有2584只公募基金参与新股申购,获配总金额高达9.61亿元。从9月至11月,参与打新的基金数量持续攀升,分别为2262只、2377只和2584只;基金获配金额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近三个月获配金额分别为3.83亿元、6.21亿元和9.61亿元。

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新股业务主管兼基金经理助理高翼凡表示,近期市场对打新策略的关注度有所升温,主要得益于IPO节奏的阶段性收紧以及多项相关政策的出台。IPO节奏的收紧促进了投融资动态的平衡,凸显了新股的稀缺性,并改善了新股上市后的表现。同时,多项政策的出台也引导上市公司和发行人将新股定价维持在相对合理区间。

诺安基金基金经理吴博俊认为,打新热情升温的直接原因是二级市场回暖后打新收益明显提高。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企业上市门槛的提高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这些变化使得更多优质公司得以进入市场,从而提高了打新的吸引力。

从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来看,今年9月至11月,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分别为288%、623%和497%。其中,10月份新股收益尤为突出,11月份虽然赚钱效应有所收敛,但也出现了红四方单日19倍的年内最大涨幅。今年上市首日收盘涨幅超10倍的股票中,强邦新材、长联科技和上大股份均为9月和10月上市的新股。

从参与产品类型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QDII基金、公募FOF以及多只规模超千亿元的沪深300ETF龙头产品都在积极参与打新。这些产品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打新市场的参与主体和策略类型。

西部利得基金多元资产投资部联席投资总监周平表示,即便是在过去三年整体收益偏低的情况下,打新策略仍然是基金重要的补充收益来源。其绝对收益特征非常显著,为基金的整体收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股配售市场化趋势明显

当前,公募基金在打新时更加注重优化策略,并在新股定价方面展现出更加严谨的态度。国泰基金表示,现在市场资金非常理性,“无风险新股申购套利”时代已成为历史。新股配售更加市场化,这对基金管理人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翼凡指出,随着新股上市首日收涨比例的提高以及破发率的显著降低,打新市场整体收益率呈现向好态势。这进一步激发了公募基金参与打新的热情。

吴博俊表示,在新股定价上会更加严谨和客观。他们会认真研究二级市场估值以及公司的自身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合理的内部询价价格。如发现公司存在明显财务问题或有负面舆情,会果断放弃申购。

周平补充道,目前打新市场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科创板收益预期提升上。一方面,科创板肩负助力自主创新、科技突围的使命;另一方面,明年A股市场有望继续走强,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这些变化都有望推动打新收益率的提升。

然而,多位公募投研人士也强调,公募打新热情能否持续最终取决于新股的“赚钱效应”。当二级市场遇冷、新股破发率较高时,机构的新股定价也会变得更为谨慎。但现阶段市场行情转暖,伴随明年新股发行数量的增加,公募或继续保持较高的打新热情。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