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1月,A股市场股票融资规模同比增长超过七成,其中定增融资规模同比翻番。IPO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整体融资规模仍达880.16亿元。新兴产业类IPO公司占比近九成,沪市主板IPO融资占A股总融资逾五成。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钟国斌

2025年1月,中国A股市场股票融资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比增长超过七成,其中定向增发(定增)融资规模的增幅更是达到了翻番的水平。据统计,截至1月31日,当月A股市场的股票融资规模达到了880.16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74.58%。尽管IPO数量较去年同期略有减少,为12家,但IPO融资作为整体市场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仍达到了71.02亿元,尽管同比下降了40.23%。

深入分析发现,1月A股市场股票融资规模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定增融资的强劲表现。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共有15家A股公司实施了定增,尽管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定增融资总额却高达808.031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09.70%。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国联证券、中航电测、中国核电三家公司的定增融资规模均超过了百亿元,分别达到294.92亿元、174.39亿元和140亿元。

从IPO行业分布来看,今年1月的IPO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有色金属、轻工制造和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占比接近九成。其中,电子、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行业的募资额位居前三,分别为18.61亿元、13.99亿元和8.61亿元,显示出这些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强劲吸引力。

从各板块的IPO融资额来看,深市主板、创业板、沪市主板和科创板均有所贡献。按上市日计算,深市主板融资11.97亿元,创业板融资20.88亿元;沪市主板融资8.13亿元,而科创板则以28.14亿元的融资额领跑。此外,北交所也实现了1.90亿元的融资。值得注意的是,沪市主板的IPO融资额占A股总融资额的比例超过了五成。

从企业IPO融资额来看,今年1月有多家企业实现了高额融资。其中,7家企业的IPO融资额超过了5亿元,4家企业的融资额超过了7亿元,而兴业电子更是以11.68亿元的融资额位居榜首,海博思创和天和磁材分别以8.61亿元和8.13亿元的融资额紧随其后。

尽管1月A股市场的IPO融资总额同比下降了四成,但这主要是由于IPO数量的减少以及单个IPO融资规模的普遍下降所致。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仅有1家企业的IPO融资额超过了10亿元,而去年同期则有4家企业的融资额超过了10亿元,其中2家企业的融资额甚至超过了20亿元。

此外,自2023年8月以来,监管层为了平衡一二级市场的发展,阶段性地收紧了IPO的发行节奏,这也导致了短期内IPO融资规模的有所下降。例如,2023年8月的A股IPO融资额为576.44亿元,而自2023年9月以来,A股市场的IPO月融资额均未超过200亿元。特别是自2024年2月以来,A股市场的IPO月融资额更是均未超过100亿元。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读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