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民生证券发表科技行业研报,解析大市值科技龙头屡创新高的背后因素,包括稀缺性溢价、安全性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并指出当前科技股估值已经远离地面但尚未到达天花板,投资者需警惕泡沫风险。

财中社2月7日电民生证券最新科技行业研究报告揭示,亏损的大市值科技龙头股屡创新高,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报告指出,传统科技成长板块的投资逻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新兴技术和概念的主题投资,这类投资对业绩关注度较低,但往往与中小市值弹性股票紧密相关;二是基于产业浪潮驱动的实际业绩增长投资,这类投资标的的业绩增长较高且持续超预期。然而,当前部分大市值科技股的持续上涨并不符合上述两种特征,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浪潮的投资过度前置,这与历史经验相悖,对主流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框架构成了挑战。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其历史风格倾向于投资大市值、高股息、低估值(PE、PB)、高ROE的股票;而公募基金虽然更偏爱高成长性股票,但对业绩的及时兑现与连续性要求较高。从历史上看,股价对业绩的抢跑通常不会超过三个季度,且盈利弹性明显。然而,近两年“抢跑”的行业至今未见业绩弹性兑现,这一现象使得投资者开始质疑当前大市值科技股是否存在泡沫。

报告进一步分析指出,这些大市值科技股估值不断抬升的背后,是享受着产业浪潮下的稀缺性溢价、逆全球化下的安全性溢价以及增量资金被动化下的流动性溢价。稀缺性溢价方面,由于海外技术/概念本体因技术门槛过高、概念过于前沿等原因在A股难以找到纯正映射标的,一旦存在则会享受明显的稀缺性溢价。安全性溢价方面,随着逆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安全”已成为科技、资源等板块部分核心个股估值框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市场对“安全”所驱动的基本面存在分歧,且缺乏相对明确的盈利一致预期,这可能会导致传统估值框架阶段性失效。流动性溢价方面,自2022年以来,被动基金的快速发展成为A股参与者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由于指数基金的购买者相较于主动基金、保险与北上资金等天然对业绩的关注更低,这导致部分资产受益于资金的正反馈而价格短期大幅提升。

从估值定价来看,当前大市值科技股的估值已经远离地面,但尚未达到绝对的天花板。稀缺性溢价方面,与历轮海外映射行情中本体映射的A股相关稀缺性标的在行情泡沫化期能享受的最高估值与溢价程度相比,当前市场对AI产业链市销率的乐观程度已经偏高。安全性溢价方面,以半导体设备为例,在市场对半导体的“安全”叙事盛行时期,给予半导体设备“安全”估值溢价上限可达其历史中枢的2到3倍。然而,当前AI产业链中的类“半导体设备”环节GPU板块估值溢价相较近两年中枢尚不到2倍。流动性溢价方面,与上一轮投资者结构大切换时期相比,当前AI产业链中主流标的所享受的PS溢价大多已超越当时水平,但从PB视角来看,部分标的尚有一定距离。

综上所述,民生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当前大市值科技股的持续上涨背后存在多重因素支撑,但投资者也需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泡沫风险。在未来的投资中,应更加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兑现情况,避免盲目跟风炒作。

科技股行情图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