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新年首期审核动态曝光IPO中兴新材废料管理漏洞
AI导读:
上交所新年首期审核动态曝光IPO中兴新材废料管理漏洞,涉及废料收入少计、保荐机构未充分核查等问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财联社2025年2月7日讯(记者 赵昕睿)上交所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新年首期审核动态,其中的现场督导案例尤其引人瞩目,经深入追踪分析,该案例与科创板IPO企业中兴新材紧密相关,一系列撤单背后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本期审核动态披露的现场督导案例中,涉及发行人在报告期内废料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具体而言,因在废料销售出库的称重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报告期内的废料收入少计了约1600万元。尽管发行人声称在报告期最后一年已对废料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整改并有效运行,且保荐机构也对此发表了肯定意见,但现场督导的结果却揭示了另一番景象。
现场督导发现,保荐机构在多个方面对发行人的废料管理未进行充分核查。首先,保荐机构未充分核查发行人与废料回收商的交易情况。根据申报文件,与发行人开展废料交易的仅有E公司和F公司,但现场督导却发现,在同一时期,发行人还与G、H两家公司存在废料交易,且这两家公司在发行人对废料管理内控缺陷整改之前,就持续向发行人进行废料回收报价。此外,与E、F两家公司签订的废料回收协议还存在合同审批单缺失或同一份合同存在两个版本合同审批单的异常情况。
其次,保荐机构未充分核查发行人对废料的划分标准。据审核问询回复,发行人将产品按等级标准划分为标准品和降等品,对于不符合最低性能标准的瑕疵品和其他残余料则作为废料处理。然而,现场督导却发现,发行人并未有效执行废料与降等品之间的划分标准。
最后,保荐机构未充分核查发行人废料管理内控缺陷的整改情况。尽管发行人在自查发现废料收入少计问题后,与E、F两家废料回收商终止合作并签订和解协议,引入新回收商,同时修订了废料管理内控制度,但现场督导却发现,发行人合作的新回收商的法定代表人及股东与E、F两家公司实控人存在资金往来。此外,关于少计的1600万元废料收入,发行人与E、F两家废料回收商仅协商收回960万元补偿款项,对剩余款项未作出进一步措施。同时,发行人在整改后仍未严格执行其新制定的废料出入库内控制度。
基于上述诸多细节,记者通过翻阅上交所官网发现,本次现场督导案例中的诸多情况与中信建投保荐项目中兴新材高度重合。中兴新材主要从事锂电子电池隔膜等高分子特种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废膜管理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且整改后仍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导致少计废膜收入,这一违规情形与本次现场督导案例高度吻合。此外,发行人与废膜回收商协商后追回款项的情况、与未披露的废料回收商持续签订协议等细节也与督导案例中的描述一致。因此,综合多方细节来看,本次现场督导案例或判定为涉及IPO中兴新材。
作为新年第一期督导案例,该案例对保荐机构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监管表示,保荐机构在申报前虽然发现了发行人废料内控管理缺陷及废料收入少计的问题,但对于发行人废料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与未披露的废料回收商约定现金交易等风险迹象未保持审慎态度,未能结合前述风险点有效核查发行人对于废料与降等品是否划分清晰、废料管理内控缺陷是否得到有效整改以及是否还存在未披露的体外废料收入等问题。
中兴新材的撤单事件不仅暴露了其自身在废料管理上的漏洞,也提醒了保荐机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致和审慎。同时,该案例也为其他拟上市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警示,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保荐机构的责任担当。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