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2月7日,中证转债指数创下阶段新高,彰显了转债市场的强劲复苏。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中证转债指数显著回暖,区间累计涨幅超17%。分析师指出,可转债供给收缩、需求增加及权益市场稳定预期下,可转债估值有望得到持续支撑。但投资者仍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及退市风险。

2025年2月7日,中证转债指数创下阶段新高,这一里程碑式的表现不仅标志着转债市场正经历强劲复苏,还进一步证明了可转债作为融合债性与股性双重特性的投资工具所具备的非凡韧性。根据最新资讯数据,自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2月7日收盘,在包括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增长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证转债指数呈现出了显著的回暖态势,区间累计涨幅高达17%以上。

申万宏源债券首席分析师黄伟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了当前市场状况。他指出,在可转债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以及权益市场无明显下跌趋势的预期下,可转债的估值有望继续获得有力支撑。尽管随着市场修复的持续进行,转债的性价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其独特的股债双性属性使得其在市场波动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配置价值,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和风险分散手段。

回顾过去,2024年6月至8月期间,可转债市场曾一度陷入低价、低估值的困境。然而,在经历了前期估值的持续压缩后,自2024年9月份以来,可转债市场迎来了明显的修复。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2月6日,中证转债指数持续震荡攀升,一度突破424点大关,并在2月7日收盘后达到426.97点,创下了新的阶段高点。

随着正股市场的情绪好转,投资者对可转债的担忧情绪逐渐消散。根据资讯数据,截至2025年1月末,转债市场价格中位数已攀升至约119.3元(余额加权价格为117.7元),处于目标区间的中值略偏高水平,显示出市场对可转债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交易所披露的持仓数据来看,公募基金在1月份成为了可转债市场的主要增持力量,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多家机构对可转债市场的估值修复持乐观态度。曾羽认为,尽管当前可转债的估值已经难以再用“便宜”来形容,但从绝对价格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他期待权益市场的补涨能够带动可转债估值的进一步消化和提升。

随着可转债估值的回升,提前赎回的可转债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自去年9月24日以来,随着权益市场的修复,四季度触发强赎的转债数量大幅增加。2024年全年,强赎退市的可转债数量合计达到50只,规模达到625.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只和61.78亿元。进入2025年以来,已有包括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迪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卡倍亿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提前赎回可转债的相关公告。

银河证券固收分析师刘雅坤指出,可转债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赎回和转股两种,其中赎回又分为到期赎回和强制赎回。随着权益市场的回暖,高价转债的数量和规模占比不断攀升至高位,强赎条款的博弈空间也随之增大。从行业角度来看,本轮强赎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和通信等行业公司发行的可转债上。

随着近期可转债强赎占比的上升,市场存量规模逐步缩小,这为存量可转债提供了估值提升和增量资金入场的机会。然而,投资者仍需保持警惕,注意可能出现的风险。曾羽提醒,部分个券已逐步临近到期日,若最终无力兑付债务可能引发信用风险;同时,若可转债对应的正股退市,可转债亦将随之退市,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没有公开市场交易的退市风险。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也表示,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股市预期、可转债负债端、新券供给节奏以及自身性价比的变化。此外,随着后续年报披露的临近,投资者还需要重视并防范信用风险等潜在风险点。

可转债市场趋势图 了解更多可转债市场动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