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发布多项AI政策,打造“硬核”人工智能之城
AI导读:
苏州发布多项针对人工智能的政策,旨在加大对AI人才和产业的支持力度。苏州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吸引了众多AI企业落地。同时,苏州还发布了多项AI相关成果,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让众多城市深刻认识到,人才是AI竞争中的核心“弹药”。
2月14日上午,“共启AI+,新质赋未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在苏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
活动当天,苏州向顶尖AI人才抛出橄榄枝,正式发布《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该措施围绕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四大方面,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可达1亿元。其中,特别强调了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的支持力度,对牵头申报、联合申报及合作申报的主体,分别给予最高1亿元、2000万元、500万元的支持。
针对顶尖人才,苏州市还出台了《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多方面,推出了9条针对性举措。明确了对顶尖人才的顶格支持,提供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

应用场景的富矿
“苏州市制造业基础雄厚,人工智能产业活跃,应用场景丰富,对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一位官方人士在会上高度评价。
相较于其他城市,工业基础深厚是苏州的最大优势。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10月,苏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4万亿以上,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在全部工业门类中,苏州涵盖了35个大类、170个中类、515个小类,是长三角乃至国内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
制造业是苏州的强项,而人工智能则成为苏州放大这一优势的新起点。2024年9月,苏州发布了《苏州市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在本次大会上,苏州发布了“苏州市级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工智能标准、“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等一系列成果,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总规模超过650亿元的154个人工智能项目分批签约,其中签约项目141个,总规模达到490.57亿元;基金项目13个,总规模163亿元。

“硬核”的人工智能之城
提到苏州,人们往往想到制造业,而较少联想到人工智能。然而,根据《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苏州在全国排名第五。此外,苏州还是前五名城市中,优势人工智能企业比例唯一超过60%的技术创新之城。
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率超过20%。从上市公司到全球独角兽,从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苏州构建了从科创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完整梯度体系。
截至2024年底,苏州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9家,位居全国第五。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55家,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一位在场的AI从业者表示,“与杭州的to C、南京的to G不同,苏州的产业更多是to B,因此很多苏州企业在行业内颇具名气,但行业外却鲜为人知。”例如汇川技术,这家起源于深圳的公司,如今已将大部分产能转移至苏州。2023年,汇川技术全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成为市值超千亿的工控龙头。
类似的例子在苏州不胜枚举,这些企业偏“硬核”,产品远离普通消费者。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苏州引进和培育了中科可控、长光华芯等企业;在框架层开发平台,有同元软控、千视通等企业;在机器人领域,有科沃斯、追觅等企业,此外,还有一批自动驾驶新星如Momenta、天瞳威视等。

错位竞争,打造独特优势
相较于其他城市,苏州凭借丰富的场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吸引了众多企业落地。例如知名独角兽企业镁伽科技,这家企业成立于北京,后落户苏州。镁伽科技AI科学家孙新表示,如今公司约1000人,其中一半都在苏州。
星逻智能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无人机人工智能领域。星逻智能工作人员表示:“苏州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加大。”以无人机为例,深圳在消费级无人机、物流无人机上具备较多优势,上海在研发上有优势,而苏州具有丰富的工业场景,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练兵场”。
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乐聚机器人创立于深圳,2024年12月,乐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在东太湖畔正式启动,这是江苏省首条人形机器人生产线,预计可年产200台人形机器人。目前,乐聚机器人已进入工厂,与苏州的亨通集团展开合作,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专用线束的研发与生产。
此前,江苏启动了500亿元省战新母基金,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长期资金支持。2月12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集中签约,其中围绕人工智能,苏州落地了总规模60亿元的江苏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该基金将围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算力、数据、人才、电力等关键环节,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并在金融、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方面强化融合应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SEO关键词植入:人工智能(前200字),苏州制造业(中段),AI人才(尾段),人工智能产业(前200字)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