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锂电池产业链各方正携手迈向固态电池万亿元级产业的征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27年将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多家头部企业正寄望于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建立自身竞争优势。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生态链逐渐完善,固态电池正加速从理论走向现实。

在锂电池的技术演进历程中,全固态电池被视为终极形态。在材料企业、设备企业以及AI科研新范式的助力下,锂电池产业链各方正携手迈向固态电池万亿元级产业的征途。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月15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当前需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的电解质,搭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径,目标能量密度为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规模装车,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为此,当务之急是构建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同样预测,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尽管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技术、工艺和成本等方面的挑战。但从全球研发进展来看,随着量产技术工艺的日益成熟,2027年前后全固态电池将步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技术突破全面加速

凭借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固态电池正引领电池技术的新一轮革命。目前,多家头部企业正寄望于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建立自身竞争优势。

2月15日,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首次透露企业战略规划:比亚迪已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关、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

此外,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搭载于昊铂车型;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布在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大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固态电池专利已通过初步审查……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生态链逐渐完善,固态电池正加速从理论走向现实。

产业界的技术突破与学术界的研发进展相辅相成。

欧阳明高在阐述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时预测,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至2027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到400瓦时/公斤;第二代产品将于2027年至2030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500瓦时/公斤;第三代产品则计划于2030年至2035年推出,目标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时/公斤。

这一技术路线的预期与2024年11月份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的行业专家预测相呼应,当时即有观点认为固态电池技术进展超出预期,多家企业将在2025年至2027年期间实现技术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产业界对固态电池充满期待,但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却保持谨慎态度,至今未发布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产品,仅推出过一款凝聚态电池。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此前坦言,如果以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1-9打分),公司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目前处于4分的水平,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7分至8分的水平,届时将能够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他同时表示,目前全行业均不具备量产全固态电池的能力。

随着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的结合,研发平台得以升级,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

欧阳明高指出,AI时代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能够提供各类专家智能体与智能设计工具,通过材料体系智能匹配、设计参数、智能选优等服务,电池研发效率可提升1至2个数量级,并节省70%至80%的研发费用。

新产品不断涌现

随着2026年至2027年这一关键窗口期的临近,固态电池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的强烈需求相互交织,为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强劲动力。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与能源存储的变革中,各企业正积极备战,力求占据一席之地。

进入2025年,国内固态电池领域大事频出,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据孙华军透露,比亚迪计划于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长安汽车发布金钟罩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可达400瓦时/公斤,满电状态续航超1500公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明确了量产时间表: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件开发,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此外,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选择聚合物与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瓦时/公斤,体积能量密度达820瓦时/升,计划于2026年四季度正式量产;广汽集团则宣布,其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与高容量固态正极技术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计划于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德平表示,自2014年启动研发的全固态电池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突破关键技术,现阶段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预计在未来两年至三年,能量密度为400瓦时/公斤的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随着材料、设备企业不断涌入固态电池领域,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周期正在快速缩短。

张永伟表示,根据调研情况以及业内专家的共识来看,2027年小批量的固态电池将实现应用。初期主要应用于豪华车型,随着成本降低,将逐步推广至主流车型。

搭建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创新

在2027年这一被多重规划标注的时间节点上,业界期待中国锂电池产业完成从工艺优化者到范式定义者的转变。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表示,全固态电池是一个新的竞争领域,谁能够真正先量产,谁就会占据新的主导权。

孙华军指出,全球全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点,应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过去一年中,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了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关键词:固态电池、锂电池、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