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多家头部量化机构的管理规模出现缩水,一批中大型量化私募更是经历了规模快速回撤。但随着市场回暖,两市成交额回升,部分量化机构表示乐观。文章探讨了量化私募规模缩水的原因及市场回暖后的布局策略。

据记者了解,今年多家头部量化机构的管理规模出现缩水,一批中大型量化私募更是经历了规模快速回撤,但仍有部分头部机构实现逆势扩张。量化传统的产品线以指增和中性为主,在过去几年相继遭遇考验,叠加不少投资人在去年底净值回升后选择赎回,导致量化机构规模缩水。然而,随着市场的回暖,两市成交额再度回升至1.7万亿,部分量化机构对今年的市场表示乐观。

今年多家头部量化机构的管理规模出现缩水。其中,在去年一度狂飙突进、迅速破百亿元的磐松资产,目前规模又掉落至50亿—100亿元;去年规模还有120亿的量化多策略套利管理人展弘投资,最新规模也掉落百亿元下方。规模大幅缩水的还有稳博投资,去年二季度一度规模飙升至200亿—300亿元区间,但今年一季度初已经掉落至100亿~150亿元区间。白鹭、平方和、呈瑞、申毅、前海国恩等一批前百亿或准百亿私募,经历了规模的快速回撤。

值得注意的是,幻方量化的规模也有明显缩水,但并非市场传言的缩水至100亿元规模。协会数据显示,幻方自2023年6月以来一直未备案发行新产品。截至目前,幻方量化仍有在管基金421只,管理规模为100亿元以上。不过,仍有部分头部机构实现逆势扩张。比如,量派投资规模升至150亿—200亿元,黑翼资产跨入200亿—300亿元队列,宽德投资则突破400亿元规模,超过诚奇资产,成为量化新的六巨头之一。

去年国内量化私募的规模一度高达1.2万亿元,但最低降到了7000亿元,去年10月以后逐步回升到约9000亿元,目前仍在平稳复苏。量化私募规模缩水的原因包括超额难度增大、股指扰动加大、市场没有增量资金、过去三年指数的贝塔表现不佳等。近期,随着市场的回暖,两市成交额再度回升,尤其是科技股走出了一轮大涨行情,带动市场情绪升温。多家外资大行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资产,量化私募也对今年比较乐观。

近期指增私募产品的超额表现有所改善。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有业绩展示的581只指数增强产品1月收益均值为-0.49%,超额表现出色。蒙玺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年以来,A股市场活跃度持续较高,量化指增策略的超额收益表现符合预期,并呈现一定的分化态势。对于私募管理人而言,只有不断提高绝对收益的能力,在策略上持续进行迭代和进化,用业绩回报投资者,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