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后,得到众多上市公司响应,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成为主力军。但长期破净公司市值管理需求迫切,却鲜有公司发布估值提升计划。应督促这些公司尽快行动,避免股价破净损害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利益。

为切实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回报,去年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下称《指引》),并规定《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三个多月以来,《指引》得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积极响应。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0家A股公司公告披露了市值管理制度,其中,自2024年11月中旬以来公告市值管理制度的上市公司占比超八成。还有100多家公司正在审议市值管理制度,预计未来会陆续出台。

市值管理《指引》得到响应在意料之中。推出市值管理制度的公司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主力军。国资委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明确的市值管理要求。去年12月,国资委还发布了相关意见,使一些央企控股公司迅速行动。同时,《指引》对主要指数成分股公司和长期破净公司的市值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部分公司因此加入市值管理队伍。

上市公司响应号召推出市值管理制度值得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推出市值管理制度的大多是资质较好、股价稳定的公司,市值管理需求不迫切。而迫切需要进行市值管理的长期破净公司,反而未推出制度。虽然《指引》和国资委意见都强调长期破净公司应制定估值提升计划,但鲜有公司发布。

笔者认为,应督促长期破净公司尽快制定估值提升计划。股价长期破净损害投资者利益,危及上市公司自身利益,对再融资构成负面影响。对于国资控股公司,还面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因此,上市公司有必要避免股价破净。

如何督促?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地方监管部门联合主管部门行动,为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估值提升计划设定时间表,并跟进督促;二是央企(或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发挥表率作用。只要央企(或国资)控股的长期破净公司率先行动,民营企业也会效仿,推动计划落到实处。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