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高阶智驾技术逐渐普及至更低价位车型,汽车行业掀起“智驾平权”浪潮。比亚迪等车企加大投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普及。然而,宣传水分大、用户价值待挖掘等问题仍需关注。未来,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将成为竞争关键。

  “没想到不到10万元的车也能拥有多重的智驾体验,真的很惊喜。”多位消费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近期,随着高阶智驾技术逐渐普及至更低价位的车型,汽车行业掀起了“智驾平权”的浪潮。智驾企业地平线方面透露,搭载天神之眼C的比亚迪车型已开始交付,同时征程6系列也在2月启动大规模量产。据悉,自2025年起,地平线将助力超过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并计划在年内实现百万级出货量。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中国区合伙人何松松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普及将使其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然而,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提醒,尽管市场上概念众多,但真正能将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有效应用并取得良好用户体验的车企仍屈指可数。

  高阶智驾定义引争议

  全民智驾战略的推出,标志着智能化竞赛进入关键阶段。在智能化的下半场,高阶智驾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留在市场的重要因素。

  天神之眼C系统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家用车市场,价格区间覆盖7万元至20万元,是比亚迪推动全民智驾战略的关键一环。例如,搭载天神之眼C系统的海鸥智驾版起售价为6.98万元。虽然目前该系统仅支持高速NOA、自动泊车、AEB自动刹车和碰撞预警等功能,但年底将上线城市记忆领航功能,实现路线记忆下的红绿灯识别和全路况避障,预计年内通过OTA升级。

  长城汽车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强调,高级智驾应满足用户高频的城市出行需求,提供极致的安全、丝滑的控制和拟人的体验。长城汽车早在两年前就已应用高速NOA功能。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则表示,智能驾驶的“凑合能用”与“好用且安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他还指出,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将基础级辅助驾驶宣传为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于骞认为,NOA基本可视为高阶智驾的起点,但这一定义随时间变化,未来城市NOA或L3、L4都可能被视为高阶。

  车企竞争加剧,重新分配“蛋糕”

  一位自主品牌经销商表示,“高阶智驾”概念对提升品牌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比亚迪已成为“又便宜又好用”的标签。自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以来,不少消费者主动进店咨询。

  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认为,比亚迪此举打破了智能驾驶技术的价格壁垒,将对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以及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华为系车型构成挑战。

  近日,北汽蓝谷决定更名以提高品牌辨识度,而华为界车型享界S9增程版在战略上被置于重要地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展示魏牌全新高山,并预告将开启全场景高阶智驾直播。

  理想汽车也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总裁马东辉主管业务,董事长、CEO李想专注于AI。小米汽车计划2025年投入300亿元研发,目标是进入智能驾驶第一阵营。

  何松松表示,理想、小米、长城等车企已纷纷加大智驾领域投入,比亚迪此举将推动行业及消费者对智驾的关注达到新高度。

  宣传水分大,价值待挖掘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

  不少预算在十万元左右的消费者表示,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更注重基础性能和安全配置,以及续航里程的真实性。虽然部分车型配备了智能驾驶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感觉不够灵敏。

  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认为,智驾行业不应沉迷于营销,而应解决真正的问题。于骞也表示,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智驾领域尚未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宣传多于实际。

  真正的用户价值在于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于骞指出,只有当企业敢于为智驾系统的事故负责时,消费者才会真正为此买单。

  随着技术变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已达55.7%,预计2025年将接近65%。领先车企有望在2025年率先进入L3阶段。

  全民智驾仅是开始,未来的竞争赛道将更加广阔。郭涛表示,未来的竞争将注重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多个维度,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