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加速“揽A”,硬科技+小市值成收购新宠
AI导读:
2025年国资加速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硬科技属性与地方产业协同性成为考量重点,小市值、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企业更受青睐。国资通过长期资金入市引导价值投资,增强市场信心,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国有资产增值。
财联社2月26日讯 地方国资积极“揽A”,加速布局资本市场,成为市场关注热点。据财联社记者统计,2024年内已有30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国资。2025年,这一趋势持续升温,不到两月已新增14例,其中13例在1月完成。国资“扫货”模式正从“输血”转向“造血”,符合国资委提升国企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
硬科技属性与地方产业协同性成为国资考量重点,国资倾向于选择小市值、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长期资金入市引导价值投资,增强市场信心。
国资收购图谱显示,青睐“硬科技+小市值”企业。
自2018年起,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行为逐渐频繁。2019年至2021年,国资每年收购40家以上。2022年后降温,但仍维持在高位。2025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国资“揽A”热情高涨,仅1月内就有13家上市公司公告控制权变更为国资。
基金分析师陶泽表示,早期国资收购多为纾困,现转向符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上市公司。新一轮国资并购目标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成长潜力领域,如计算机、电子和电力设备等。小市值标的因成本低、整合灵活,更受国资青睐。
国资介入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国有资产增值。
观察国资出手区域,广东、湖北、安徽、河南最为活跃。广东省旨在巩固优势产业,布局新兴科技;湖北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安徽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则通过国资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
国资收购策略创新,控制权获取方式多元化,包括股份转让、重整、司法拍卖竞得股份和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国资跨区域收购上市公司比例略高于同区域收购,展现国资引入外地优质资源,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的决心。
国资入主带来价值重构效应,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技术破壁。
珠海国资是近年收购上市公司最多的市级国资之一,通过收购打造海上风电生态圈。其他地区国资也有类似考量,如许昌市收购超硬材料及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
国资对收购对象设置业绩承诺和减持限制,展现审慎态度,期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同时,通过长期资金入市稳定市场。
国资收购后,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受访人士表示,国资收购传递出对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信号,增加市场稳定性,推动上市公司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