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工智能成为全国两会热点话题,AI+高等教育成为重点领域。民盟中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议。各高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注定会成为热点。而“AI+高等教育”,也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点领域之一,备受各界关注。

  2025年,民盟中央拟提出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及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等建议,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据报道,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等代表委员近日均表示,建议大规模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显著,学生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但应用素养、效果参差不齐;同时,人工智能正猛烈冲击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助推学科专业进行深刻调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专门就“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作出部署,要求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等。

  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培养未来人才

  过去的2024年,大模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分别有6.0%和8.9%的人使用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工具辅助写作。尽管比例较低,但考虑到AIGC技术的迅速升级和传播,未来我国研究生对AIGC技术的使用可能会更加普遍。

  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也发现,被访高校师生几乎全部都曾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过AIGC,从未使用过的高校师生比例仅为1%。其中,18%的高校师生每天多次使用,41%的高校师生一周内会多次使用。

  然而,一些大学生使用大模型抄袭论文、惰化思维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引发了对学术诚信的担忧。因此,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智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显示,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时,是提升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助力。因此,专家建议开设分层分类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潜在影响等知识学习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近日表示,应将人工智能教育当作基础教育来抓,从现在起重视培养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探索“专业+人工智能”的学科设置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则建议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在职业院校、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服务管理的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不仅在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创新,还在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向纵深发展。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曾表示,将实施高等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项目,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

  如今,不断有人工智能应用成果落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展现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认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创新,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高等教育办学路径需要升级,专业结构要从被动调整向主动升级转变。教育部已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编制学科专业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