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AI机器人市场需求激增,多家机器人公司咨询量和订单量大幅增加。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技术、应用场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行业需多方发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落地。

“你们有人形机器人吗?我们公司的生产场景需要AI机器人助力提升生产效率。”

2月28日,位于深圳的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相关业务负责人黎刚(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春节过后客户对AI机器人应用的咨询电话激增,日咨询量相比过去平时增加100%以上。”

今年宇树人形机器人在春晚的亮相以及Deepseek火爆,引发了市场对AI及人形机器人的关注,这样的市场热度也传导至B端,很多企业和机构给公司打来电话。黎刚表示,“最近这类咨询量特别多,同时公司也在产研侧加紧迭代产品响应需求。”

第一财经记者前往深圳等地多方采访发现,很多AI机器人公司近期咨询量和订单量增加。尽管市场对机器人的关注度较高,但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更多应用场景落地仍待时日。

询单激增,市场需求火爆

走进位于深圳龙岗区的优艾智合总部,这里是一块占地超4000平方米的挑高宽阔场地,一台台机器人在来回穿梭,有“拿得稳”的搬运工,也有“看得准”的巡检员。该场地里,内侧是研发工程师的办公区,外侧是各类机器人来回移动的测试场,仿佛进入人机共生的“未来场景”。

优艾智合是一家长期专注于移动操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制造的科技企业。第一财经记者现场了解,优艾智合的机器人产品现已覆盖于工业物流、智能巡检等场景,在半导体、能源、新能源等泛工业领域实现了规模化落地。

“公司成立以来订单量持续增长,客户复购订单占比75%,机器人累计运行时间超2500万小时。”优艾智合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公司已经服务于全球超过300家客户。

近期,优艾智合日本子公司正式落地东京,成为其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里程碑。据悉,优艾智合的产品也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收到更多订单咨询量的还有深圳市幻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幻尔科技)。据了解,该公司聚焦“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三大专业群,为国内科研院校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产品。目前已推出了3D视觉机械臂、全感知人形机器人、多模态ROS小车、全地形ROS机器狗等多款机器人开发平台,覆盖多个行业应用场景。

“公司产品在多个电商平台有销售店铺,春节以来咨询量激增了50%以上。”幻尔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晨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张晨阳是一名“90后”机器人领域创业者,早在2012年开始就深耕教育机器人领域。“我们一开始切入的是大学生市场,然后又从大学生市场逐步向中小学的产品下沉,因此打通了人工智能教育‘全龄段’的学习路径。”

“我们的客户除了是科研院校之外,还有一些C端机器人爱好者,公司基础配置的AI教育机器人产品价格仅在三四千元,所以最近订单挺多,生产也在排期。”张晨阳表示。

今年2月,幻尔科技还发布了一款名为“TonyPi”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该产品通过AI大模型,实现了语义理解,使机器人的交互更加灵动精准。

“我们去年就开发出了AI大模型相关的教育机器人产品,准备在年底发布,不过那时候公司业务较忙,所以就推迟到2月份了,没想到春节期间DeepSeek热度不断,导致公司产品也受到更多人关注。” 张晨阳说。

各方支持,行业发展提速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深圳技术大学硕士企业导师谭维佳近期也感受到了市场对AI机器人的“热度”。

“最近很多机构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有落地的机器人产品可以应用,有的人直接问‘能否定300台’,甚至询问‘能否定上千台’?”谭维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说明社会对AI机器人的关注度很高。

“近期我们正在积极对接企业以及产业界对AI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同时配合政府做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以及规划。”谭维佳表示。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其下游市场持续拓宽,并渗透进入服务业、制造业等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至2028年规模有望达到138亿美元。

AI机器人的热度,让张晨阳也感慨确实“过热”。尽管仍然有更多产业化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在他看来,AI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挑战重重,突破亟待多方发力

尽管AI机器人热度持续,但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更多场景化应用仍具有挑战。

谭维佳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难题,其中之一是未来如何像人一样感知环境和思考决策。

张晨阳认为,AI机器人落地更多工业生产化应用,在技术方面还是有很多挑战。

优艾智合机器人CTO边旭表示,现阶段机器人厂商的核心发展方向,应当指向智能系统的进步。

张晨阳也表示,工业场景碎片化,很多AI机器人需要针对应用场景进行具体定制,规模化展开推广很困难。

优艾智合称,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具身智能技术前瞻,探索泛化场景下的具身智能技术前沿。

AI机器人的算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未来AI机器人在多机协同和自主决策方面都需要更智慧的大脑。

“高性能算力的AI控制器需要进一步降本,才能更多的普及到工业生产领域。”张晨阳说。

更为重要的是,AI机器人未来的应用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也在显现。

优艾智合称,公司正在积极招募顶尖人才,与科研院校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及人才培养计划。

张晨阳表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依然短缺,需要进一步加大各个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和机器人技术教育。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