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两会期间,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资本市场改革核心议题。六部委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多项举措优化市场投资结构。业内认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稳定市场供给,预计带来超万亿增量资金。未来政策或进一步放宽入市门槛,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市场结构。

  全国两会期间,“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此举旨在优化市场投资结构,提升市场稳定性。

  今年初,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构建“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作出体系化安排,提出多项重点举措,旨在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卡点。

  业内受访人士认为,中长期资金的引入有助于稳定市场供给,机构预计全渠道、多维度推动将带来超万亿规模增量资金入市,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未来可期待进一步放宽入市门槛,简化流程,提供税收优惠,丰富指数基金产品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吸引更多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中长期资金总量仍有提升空间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中长期资金总量明显不足,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突出,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尽管近年来政策支持引导、市场需求提升促使商业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运用规模显著增长,但受制于考核周期短、投资比例受限、市场化运作不足等因素,长期资金投资权益资产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商业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约为25%,但实际持有A股流通市值(含权益类基金)规模仅占10%。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也远低于政策上限。

  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同样存在提升空间。截至2024年12月,公募基金资金净值为32万亿元,投资于A股的市值为5.9万亿元,占比18%,且近3年滚动年化复合增速为负。

  海通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分析指出,A股波动性较大,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当前市场中长期资金仍不足,政策或进一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以优化市场结构,减少短期波动。

  如何破解“长钱短投”困境

  为破除长期资金入市制度障碍,2024年以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对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作出体系化安排,包括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合理扩大投资范围,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等。

  吴清近日发表文章提出,着眼于“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等目标,继续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推动形成“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

  田轩表示,六部委联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些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稳定了市场预期,优化了投资者结构。未来政策有望加强对中长线资金引导,包括加快养老金第二、三支柱入市速度,落实三年以上考核制度,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等。

  荀玉根认为,未来政策将加强对中长线资金的引导,包括加快养老金入市、优化考核制度、推动资本市场开放等,以吸引更多国际长期资本参与中国市场。

  田轩还建议,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优化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推动更多国际长期资本参与中国市场。同时,完善配套政策,为长期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此外,田轩还提出放宽社保资金、险资、银行资金投资比例和范围限制,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审批程序,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多元化投资需求等建议。

  总的来说,2025年资本市场改革期待进一步提升包容性和适应性,提高市场化水平,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