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6日,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中长期资金入市明显增多,A股流通市值增幅达22%。同时,权益类基金发展迅速,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预计每年节省成本超450亿元。

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近年来入市长钱明显增多。吴清透露,自去年9月以来,各类中长期资金所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从14.6万亿元大幅增长至17.8万亿元,增幅高达22%。

吴清强调,去年9月和今年1月,证监会与相关方面共同出台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目前,各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落实,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吴清进一步介绍,一是入市长钱显著增加,人民银行指导证券基金公司开展互换便利操作,金额超千亿元;超4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信息,贷款额度上限接近800亿元。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启动了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批复资金超过千亿元,后续将继续扩大规模。此外,人社部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证监会积极配合,将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

二是权益类基金发展迅速,股票ETF产品的注册流程大幅简化,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1天。自去年9月以来,共注册权益类基金459只,占同期注册基金总数的七成。权益类基金规模从6.3万亿元增长至7.7万亿元,占比从20%提高至24%。公募基金的收益状况也在持续改善。

为了维护投资者权益,证监会积极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分阶段降低综合费率,预计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省成本超过450亿元。同时,通过费率改革,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此外,长周期考核制度日益完善,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的修订,并将很快推出。证监会即将推出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中,也将进一步提高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比重,引导行业更加注重长期投资,更好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

吴清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证监会将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的落地见效,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多渠道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