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不断进化,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商业化也向前一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人形机器人技术得到飞跃式发展,已进入小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但距离大规模普及尚需时日。

  ◎中国证券报记者杨洁郑萃颖程竹

  宇树机器人G1出拳、扭腰,720度空中回旋,一连串动作丝滑流畅;“天工”机器人奔跑、爬楼,百级台阶“一口气”不停歇;优必选工业机器人进厂“打工”,实训初见成效,获得超500台意向订单……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行,已站在“井喷前夜”。

  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将“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对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进展感到兴奋,她预测“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元年”。她相信,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将飞速发展,未来很多人都能拥有人形机器人“助手”。

  水下检修清淤机器人定期给海底隧道“做体检”,有效解决了供排水隧道内部杂物过多导致的水阻过大、排水系统风险高等问题,确保了核电站安全高效运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表示,核电站应用的机器人形态多样,能有效解决运维工作中的痛点。

  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光伏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国和消费国。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55.6万套,同比增长14.2%。

  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国机器人技术已得到飞跃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表示,我国机器人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显著缩短。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介绍,国产机器人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鲁棒性大幅提升,中小负载机器人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且成本较国外品牌低30%-50%。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10年间增长近19倍,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赵晓光表示,大模型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未来我国机器人的应用密度将会不断提高。

  北京市将于4月13日举行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人形机器人“天工”对这一比赛“跃跃欲试”,AI大模型成为推动众多人形机器人能力进化的“关键密码”。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贺晗介绍,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开始与人形机器人本体融合、进化,使人形机器人成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这一技术跨越是革命性的。

  多地政府对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出重点部署。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小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但距离大规模普及尚需时日,仍需围绕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持续发力。

  赵晓光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涉及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基础理论,以及新材料等交叉学科。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体动力学、类脑感知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千家万户,但价格要适当。许礼进建议,通过开展机器人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行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赵晓光提到,北京已宣布将全面开放亦庄新城场景资源,在两年内释放超万台机器人“岗位”、近50亿元机器人采购需求。

  未来已来,人形机器人进入更多场景值得期待。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