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金融领域迎来“DeepSeek时刻”
AI导读:
DeepSeek崛起重构全球AI产业价值坐标系,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口号响亮。全球资本看好中国市场,高盛预计AI将推动中国股票盈利增长。银行、保险等领域成为AI改造重点,中国平安等金融机构表现抢眼,“AI+金融”打开巨大想象空间,产业价值或迎来重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媛深圳报道
今年以来,Deepseek的崛起重构了全球AI产业的价值坐标系,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响亮口号被广泛传播。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情绪高涨,大量全球资金基金涌入港股等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花旗集团最新全球宏观策略报告将美国股票评级下调至“中性”,同时上调中国股票评级至“增持”,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看好。高盛也预计,未来十年,AI的普及将推动中国股票整体盈利每年提高2.5%,其中,银行、保险等行业作为AI深度改造的重点领域,其价值和市场潜力尤为显著。
近期,高盛列出了中国AI投资组合名单,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作为唯一一家金融机构上榜,彰显了其在AI领域的实力。在“AI+”的加持下,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健康(平安好医生、1833.HK)股价也表现出色。
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知名投资机构均给予中国平安“买入”评级,认为其拥有强劲的数据基础设施和专门的人工智能开发团队,已利用AI优化营运,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瑞银预计,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保险行业的NBV将在2025年边际提升9%-17%,推动估值边际提升;到2030年,NBV将边际提升17%-35%,估值将边际抬升。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由AI核心资产引领,这将不仅是一场AI叙事热潮,更是改变金融业进程的关键一步。
“AI+金融”为行业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ChatGPT到DeepSeek,AI大模型的火爆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意味着“AI+”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可能。银行、保险等金融业数据密度高、流程标准化程度高,是AI赋能的理想领域。
中小银行率先借助DeepSeek低成本高性能等优势寻求“弯道超车”机遇,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也陆续加入。如工商银行已推动AI技术在20多个主要业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落地场景超过200个。江苏银行使用DeepSeek实现自动化估值与对账、邮件分类、产品匹配等全链自动化,识别成功率高达90%。
在保险行业,多家保险机构和科技公司也纷纷上线DeepSeek大模型并落地应用场景。平安集团旗下多家成员公司也已接入DeepSeek,应用场景包括销售支持、核保理赔、代理人培训等。
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AI投资规模将达到196.94亿元,到2027年将达到415.48亿元。在这场“AI+金融”浪潮中,能否持续积累高质量业务数据、深化垂直场景认知,并通过迭代形成“数据-模型-业务”的正向循环,将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
平安集团作为最早提出“科技驱动”战略的金融机构之一,已建立起“AI护城河”。其科技优势在于科技与业务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实施。平安集团拥有庞大的数据基础、基础科技研发落地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了闭环。
例如,平安健康通过对海量医学数据的深度学习构建了五大医疗数据库,为AI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安集团在客服、产险理赔等场景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AI坐席服务量、车险出单时间等均大幅优化。
市场普遍认为,传统金融标签掩盖了平安等技术领先企业的科技底色。在这场“AI+”浪潮中,以平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值得一次深层次的价值重估。
“AI+金融”产业价值或迎来重估。目前,银行业、保险板块长期处于估值洼地,但作为与AI有巨大融合潜力的领域,资本市场已对其提出了重估的概念。随着技术可用性、数据完备性与付费确定性的提升,“AI+金融”已迈向全域赋能的新周期。
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AI有望驱动银行、保险等机构加速技术迭代。在多种需求推动下,“AI+金融”产业价值有望迎来重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