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两会期间,“两高”工作报告关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强调平等保护原则,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同时,持续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回应社会关注的趋利性执法等问题。此外,报告还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作为法院系统和检察院系统一年来各项工作的总结,最高法和最高检的工作报告在每年两会期间都是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在今年的报告中,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进展以及新形态劳动者群体的权益保障成为了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辉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时指出,报告不仅总结了当年问题,更体现了长期主义的视角,与去年报告相呼应,展现了工作的延续性。

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法治被视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两高”工作报告中,依法优化营商环境始终是重点内容,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2024年最高法工作报告在强调平等保护原则基础上,特别关注中小企业急难,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2023年执行到位金额达187.8亿元。

此外,报告还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的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加强对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案件的审查,严防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

最高检同样关注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2024年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监督,督办31件重点案件。2025年,最高检将积极参与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专项监督。

“从‘两高’对国企和民企的平等保护,到加大整治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的力度,这一举措让‘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理念转化为民营企业家看得见的安全感。”全国人大代表张巧良表示。

持续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为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方案。自2014年部署探索建立该制度以来,去年迎来了十周年。十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11.7万件。

2024年,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5.1万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13.6万件。对未落实公益保护责任的,向法院提起诉讼9409件,99.5%得到裁判支持。此次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及“公益诉讼”多达25次,涉及多个领域。

然而,与上一年相比,检察公益诉讼案件数量有所降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力表示,在行政复议案件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检察公益诉讼数量的降低值得深思,需推进公益诉讼法立法工作。

此次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格外关注相关立法工作。宁夏代表团提出了全团议案,多个代表团分别提出了联名议案,持续关注立法进展。

如何更好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随着零工经济平台蓬勃发展,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困境持续引发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两高”报告持续关注相关问题。2024年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表示,“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涉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14.2万件。今年的报告提及了指导性案例,明确依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娄宇表示,这批指导性案例提出了支配性劳动管理的概念,为司法实践指明了方向。

多名代表委员关注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不足的问题,提出单独特别立法及修改相关法律的建议,但也有专家认为立法层面仍需保持谨慎。

2024年公益诉讼各领域案件办理情况 (图源:最高检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