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格物”平台,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AI导读: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化。该平台集成了强化学习框架与多模态运动控制技术,并在一键训练、多机复用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预计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将快速推进。
今日上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携手上海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发布了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此举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资料显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国内首个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生态构建的创新平台。该平台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企业强强联合组建,研发团队占比高达70%以上。
与智能驾驶领域类似,人形机器人同样依赖于仿真环境进行算法开发、测试、性能评估及控制系统优化。据发布会现场信息,“格物”平台集成了前沿的强化学习框架与多模态运动控制技术,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一键训练:借助自动化训练框架,算法迭代周期缩短50%以上,新机器人即插即用,无需重新编程。
多机复用:兼容127款主流机器人硬件,利用在线学习技术,实现多个机器人构型和运动能力的同步对比。
一机多脑:支持工业、服务、医疗等8大场景下的运动智能模型快速切换。
一键迁移:通过虚实映射校准技术,实现仿真到现实的无缝过渡。
近期,多家如宇树、众擎的人形机器人厂商纷纷展示其产品的运动控制能力。发布会上,“格物”平台核心算法开源者叶林奇教授指出,当前展示的机器人尚不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未来真正的具身智能需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认为,具身智能的智能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迫切需要一个具备多本体兼容性、多场景适应性及强泛化能力的通用智能平台。
除“格物”平台外,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同步发布了开放基金。该基金将聚焦于平台技术、具身智能、数据集及训练场四大领域,对课题的基础性、原创性、应用前景及潜在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以资助部分优秀且可落地的项目。
开源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孟鹏飞近期表示,人形机器人代表了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AI时代的重要载体。中国凭借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制造方面的完整供应链能力、丰富的应用场景、政策支持及人才优势,有望在量产环节取得领先地位。从投资角度看,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预计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将迅速推进。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