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以来,A股和港股交易指标显示机构投资版图亟待重构。多家头部私募在调仓上提升灵活性,结合科技股短期业绩及估值进行高低切换。同时,在产品创新上发力,推出量化多头策略产品,并积极拥抱AI变革浪潮。此外,私募之间的较量还体现在调研投入和AI时代下的提前谋划上。

一边是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外资不断涌入,市场交投持续火热;一边是科技板块快速上涨后陷入震荡,进入业绩验证期。3月以来,A股和港股的种种交易指标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机构投资版图亟待重构。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多家头部私募近期在调仓上提升了灵活性,一方面保持对中国科技资产中长期看好的态度,另一方面结合科技股的短期业绩及估值等进行高低切换。头部量化私募则在产品创新上发力,推出了叠加衍生品工具的量化多头策略产品,丰富产品线,并积极拥抱AI变革浪潮。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机构的灵活性,也适应了当前市场的快速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临市场短期震荡考验,布好新棋局、打好新基础更显机构投资功力。科技板块进入业绩验证期,机构如何在短期震荡中寻找机会成为关键。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减仓了机器人板块。这个操作看起来与‘人工智能面临价值重估’的中长期判断相矛盾,而当前市场考验的便是机构处理这一矛盾的能力。”沪上某头部私募创始人坦言。他同时表示,虽然看好中国科技资产,但在面临业绩不确定性和估值快速爬升等问题时,仍需灵活调整策略。

仁桥资产创始人夏俊杰同样感受到了市场的挑战。他认为,AI主题吸走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增量资金,已进入泡沫化阶段。对于偏好价值的投资者而言,如何应对这样的市场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面对市场挑战,保持耐心、提升投资灵活度成为头部私募的新共识。相聚资本投资总监余晓畅表示,在后续操作中会选择竞争力和现金流相对优质的标的,并通过高抛低吸来平抑组合净值波动。

不仅在投资打法上求变,头部私募在产品设计上也持续创新。有渠道人士透露,某头部私募正在发行“指数增强plus”策略产品,通过场内期权策略对贝塔行情进行下跌保护或上涨增强。这一创新产品旨在满足投资者对中长期权益资产看好的同时,也担心市场阶段性回调的需求。

此外,今年以来多家量化私募力推中证A500指增策略产品,成为市场的新热点。这一趋势反映了量化私募在产品创新上的不断努力和追求。

私募之间的较量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还体现在每一次调仓换股背后的调研投入以及AI时代下的提前谋划。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月以来私募对上市公司的调研数量大幅增加,覆盖了多个行业和板块。

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加码调研的同时,量化私募则开启了一场“AI之战”。倍漾量化董事长冯霁认为,未来的量化投资将是“全流程人工智能”模式,这意味着私募管理人的公司架构、人员配置均须改变和完善。多家头部量化私募已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团队,将AI研发纳入长期战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