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周二,受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加速利好影响,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集体飙升。全球范围内,核聚变研究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我国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关键性突破。可控核聚变概念的崛起背后有四大驱动因素,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备受瞩目。随着聚变装置的加速落地,核心材料及装置环节有望获得大量订单。

周二,受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加速利好影响,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集体飙升,海陆重工、弘讯科技、合锻智能等多股强势涨停,彰显市场对该领域的热烈追捧。

全球范围内,核聚变研究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据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发布的《2024年国际能源科技发展态势分析》揭示,各国正积极布局,力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我国也不例外,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关键性突破,企业纷纷启动聚变项目,预计2024年至2026年间,将有一系列聚变装置密集安装,为聚变行业注入强劲动力。

可控核聚变概念的崛起,背后有四大驱动因素:政策信号的明确、市场预期与实际进展的差距、AI衍生概念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核电及军工材料行业的高度业务重叠。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可控核聚变概念的爆发。

目前,可控核聚变技术主要有三大路线:重力场约束、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其中,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备受瞩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装置,正是磁约束技术的典型代表。

机构观点认为,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的关键部件包括超导磁体、真空容器等,其建设成本高昂,ITER的建设成本占比超过50%。此外,聚变产业链对材料要求极高,涉及特种金属如钨、等,以及超导带材等核心材料。随着聚变装置的加速落地,这些核心材料及装置环节有望获得大量订单。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