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并购六条”实施半年,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热情高涨,但面临企业炒作、核心条款难达共识等问题,失败案例频发。跨界并购虽为上市公司转型提供途径,但多以股票炒作为目的,从严监管十分必要。中小投资者应保持清醒,避免盲目跟风。

“并购六条”实施已有半年。

去年9月24日,“并购六条”正式实施,至今已满半年。其中,允许“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的监管态度备受市场瞩目,多家上市公司随后表示有此方面计划。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接近3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跨界收购计划。这些标的公司多集中于芯片产业上下游,成为上市公司的“新宠”。

然而,跨界并购之路并非坦途。一方面,市场上存在企业炒作现象;另一方面,核心条款难以达成共识,整合难度大、失败风险高。据统计,过去半年至少有6起跨界并购交易以失败告终。

联储证券近期发布的《A股年度并购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4年期间退市的企业中,45%曾实施跨界收购,部分公司业务甚至“大换血”。该团队认为,从严监管上市公司的盲目跨界并购十分必要,上市公司也应量力而行。

跨界并购热度不减

“并购六条”实施半年来,上市公司对跨界并购展现出浓厚兴趣,并陆续披露相关并购方案。据联储证券报告,自“9·24”并购新政颁布后,有16起披露的交易属跨界并购,占2024年全年25起的六成,显示出并购新政的刺激作用。

这16家上市公司在发布跨界并购计划后,股价均出现“井喷式”上涨,复牌后至2024年年末股价最高涨幅平均值为125.78%。

联储证券投行并购团队分析发现,这些跨界并购多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标的成为上市公司转型的首选。

今年以来,截至3月24日,首次披露跨界并购的案例约有13起,标的公司多属于新质生产力,以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设备为主。

谈判难度大,失败案例频发

跨界并购方案的提出并不意味着谈判顺利。据统计,有6起跨界并购交易因双方对核心条款未能达成共识而以失败告终。

例如,双成药业定增收购奥拉股份100%股权的交易事项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对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未能达成一致。同样,永安行也因对标的公司估值等商业条款未能达成一致而终止并购。

业内人士指出,在并购重组交易中,“核心条款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颇为普遍。跨界并购整合压力大,外行“坐镇”内行干活,容易导致股东利益和贡献扭曲,增加失败风险。

跨界并购并非万能良药

跨界并购是否真如市场所期待的那般美好?近期,有券商以“已退市企业”为样本分析发现,不少企业曾在资本市场跨界并购,实现主业多元化或完全变更主业。

根据联储证券报告,对2023年至2024年A股共94家强制退市的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其中75家公司在退市前经历过重大资产置换或变更新的控股股东。其中,42家公司在退市前既完成控股股权变更,也实施资产和业务的“大换血”,占退市公司总数量的45%。

联储证券投行并购团队认为,虽然上市公司产业转型需要跨界并购,但当前A股上市公司跨界并购中的绝大部分都以二级市场股票炒作为主要目的。因此,从严监管十分必要。

中小投资者在追逐资产重组概念时,应保持清醒,不能盲目跟风。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