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联合多家机构发布了《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该指南从多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为民企提供清晰的技术对标路径,推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助力独角兽企业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国对独角兽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独角兽企业。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特别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科技创新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核心驱动力。

  近日,在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组织下,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同编制的《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正式发布并实施。这一指南将为独角兽企业提供明确的成长路径。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泰岩表示,独角兽企业是民营经济创新生态的萤火虫。《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的发布,将为民企提供清晰的技术对标路径,推动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黄泰岩指出,民营经济占据我国独角兽企业群体的绝大多数,但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上仍存在短板。《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从技术门槛、成立年限、估值规模、商业模式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为民企划定阶梯式发展路径。这种“技术为先”的导向,将引导民企转向以核心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还需打通标准与金融、市场等政策的衔接通道,对符合“隐形独角兽”条件的民企提供专项信贷支持,简化技术转化审批流程,让政策红利直达创新一线。这种协同机制将为民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构建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至关重要。该标准首次构建三维评价框架,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破除“唯估值论”,设置硬指标;建立四阶分类体系,提供精准成长坐标;强化政策适配性,为地方政府筛选高潜力企业提供依据。

  蔡继明认为,该标准发布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一个政策协同枢纽。在国家层面,可依据该标准动态筛选符合重大技术攻关方向的企业;在地方层面,可通过建立潜力企业数据库,系统整合政策工具,形成支持体系。

  蔡继明强调,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正处于创新突破关键期。伴随着该标准的实施,期待市场资源配置更精准,企业成长更依赖技术,地方发展更主动谋划。

  解树江进一步阐述了该评价指南的重要意义,认为其有助于市场理解与认识独角兽企业,有助于投资者精准定位投资对象,实现资本的有效赋能。

  同时,评价指南还有助于政府更好引育独角兽企业。该标准为各级政府制定差异化培育政策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参考依据。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