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电子皮肤作为关键组件备受瞩目。随着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电子皮肤产业正迎来近千亿规模的蓝海市场。本文聚焦电子皮肤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厂商在此领域的创新突破。

编者按: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电子皮肤作为关键组件,备受瞩目。2025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凭借产业链完备、人才众多等优势,加速迈向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市场和生产国。在此背景下,证券时报推出“机器人新视界”系列报道,聚焦机器人产业最新趋势及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创新成果。

皮肤,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第一通道”,对于人形机器人同样至关重要。电子皮肤,作为实现机器人感知能力进化的“最后一公里”,正成为破解机器人生产力和安全性等问题的关键。

在2025年GPU技术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在5年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电子皮肤以其独特的触觉感知能力,为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业提供了可能。

途见科技与兆威机电合作的搭载电子皮肤的机器人灵巧手,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惊艳亮相。电子皮肤厚度最薄可达100微米,为机器人披上了轻薄、柔韧的“外衣”,使其具备了“干活”的基础。

随着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电子皮肤产业正迎来近千亿规模的蓝海市场。这一产业将如何发展?中国厂商已取得了哪些突破?证券时报记者深入采访了产业链核心企业,探寻答案。

【锚点】

电子皮肤:机器人“更像人”的关键

电子皮肤是一种高性能传感器,能够模拟人类皮肤的感觉功能,如触觉、温度、湿度等,并实时传递信息至机器人控制系统。它像一层柔软、薄如蝉翼的薄膜,集成了不同的传感器,使机器人能够真实感知外部环境。

途见科技致力于柔性电子皮肤触觉感知系统的研发与制造,定位做“触觉领域的英伟达”。其自主开发的可拉伸多模态柔性电子皮肤产品,在CES展会上备受瞩目。

电子皮肤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是实现生产力进化的“最后一公里”。它使机器人能够“有手去干活”,并通过触觉感知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电子皮肤还能解决机器人生产安全性的痛点,如越疆科技推出的SafeSkin柔性电子皮肤,能够主动检测障碍物,避免碰撞,提高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航向】

电子皮肤市场:近千亿级蓝海迎来高速扩容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大国科技交锋的焦点。据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50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皮肤市场也迎来高速扩容期。2024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已达10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32亿美元。

电子皮肤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灵巧手上,成为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销量的增长,电子皮肤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此外,电子皮肤在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风浪】

电子皮肤产业:仍需跨越多重关隘

电子皮肤产业的发展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制造和商业化应用等方面。如何让敏感材料在保持电学性和力学性的同时,实现可拉伸和柔韧性,是业内公认的技术难点。

同时,高灵敏度、高柔性的电子皮肤材料制造工艺复杂且成本高,量产制造成了另一大挑战。此外,电子皮肤行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还不够完善,给其未来商业化应用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