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6日,一众问题公司继续出现在跌幅榜前列,其中前期的大妖股ST香雪在收盘时仍有超60万手的买单挂在跌停板上。监管选择在恶炒题材股背景下,集中处罚一批问题股,有利于遏制题材股炒作。投资者、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主体应及时应对“最严ST新规”。

  文/吴治邦

  3月26日,ST联创(300343.SZ)、ST朗源(300175.SZ)、ST香雪(300147.SZ)等一众问题公司继续出现在跌幅榜前列,其中前期的大妖股ST香雪在收盘时仍有超60万手的买单挂在跌停板上。这些公司多数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根据“最严ST新规”,虽未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但触及“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情形,股票因此戴帽。

  监管选择在恶炒题材股背景下,集中处罚一批问题股,有利于遏制题材股炒作。以ST香雪为例,作为2024年下半年大妖股,其子公司产品被列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但公司连年巨亏且面临立案调查风险,仍遭爆炒。戴帽前,市值较爆炒前高点涨幅约200%。

  二级市场方面,ST香雪已“连续20%跌停”,投资者恐慌性抛售,担忧后续可能面临更严峻财务困境或退市风险。大量卖单堆积,接盘者寥寥,股价难以打开跌停板,加剧踩踏风险。ST联创、ST朗源也面临类似情形。

  上交所、深交所颁布最新上市规则即将一周年,市场关注退市规定,但忽略细化、丰富的风险警示情形。如多年不分红或分红偏低公司纳入ST,董事会、股东大会无法正常召开会议并形成有效决议等也被警示。

  当前,投资者、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主体未做足准备应对“最严ST新规”。投资者应及时跟踪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学习政策法规,了解新规内容和影响。面对立案调查个股,应维护自身权益。

  券商应全面梳理融资融券标的,重新评估ST或潜在ST风险公司。对基本面恶化、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的ST公司,果断调出融资融券标的范围,降低存量融资余额。

  上市公司一旦被实施风险警示,市值缩水、融资能力受冲击、品牌形象恶化。应按指引整改申请撤销风险警示。

  相较于最严退市新规,ST股交易性风险不可小觑。市场各方应予以重视,防止演化为系统性踩踏。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