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包括稳住股市、加快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措施。资本市场作为连接实体经济、金融与科技的枢纽,对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稳定股票市场,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并给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包括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以及加快解决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难题。

  资本市场作为连接实体经济、金融与科技的枢纽,其繁荣与否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这一枢纽功能,进而促进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扩大内需的物质基础来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与消费呈正相关。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形成财富效应,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仍然较低,限制了消费潜能的释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其中人均财产净收入仅占8.3%。

  资本市场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推动上市公司提高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和能力,致力于打造投资者友好的市场环境。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场分红总额达到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沪深300指数股息率达到3.4%,投资和融资更加协调的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资本市场在资产价格方面对居民信心具有显著引导作用,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意愿。资本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反应既长期又实时,相比宏观经济数据更为直观,国民参与度较高。资本市场的长期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长期走势的预期,是各方经济行为主体预期信心的综合体现。

  一个长期向上的资本市场不仅反映了宏观经济整体向上的趋势,也体现了市场参与者的乐观预期和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这种预期和信心支撑居民增加消费意愿。因此,稳定股票市场、管理好资产价格对居民信心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长期来看,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和结构密切相关。资本市场作为连接实体经济、金融与科技的枢纽,能够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反过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将催生更多优质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整体的可投资性,进而增加居民从资本市场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性,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供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