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公布十大科学进展和十项科技成果。多位院士专家指出需耐心资本和长期主义加持,并革新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赋能产业升级,理想汽车开源自研汽车操作系统。机器人元素亮相,具身智能机器人加速落地。与会嘉宾强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盛大启幕,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大科学进展、十项科技成果集中发布,涵盖前沿探索与产业实践,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多位院士专家指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迫在眉睫,需耐心资本、长期主义加持,并革新高校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打通科技与产业融合通道。

本次年会公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既有“EAST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等前沿探索,也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产业实践,充分展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进的风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正加速赋能产业升级,小米集团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应用于首款车型SU7,彰显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指出,智能化是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核心,智能技术将成为时代驱动力。理想汽车宣布将于4月底开源自研汽车操作系统,成为全球首家,助力行业节省操作系统授权费用,提升性能与安全性。

机器人元素也亮相本届年会,具身智能机器人加速落地应用,银河通用推出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北京市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等领域工程科技创新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与会嘉宾频频提及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提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快,但仍需耐心资本引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也强调耐心资本和“有组织的科研”重要性。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水平不足,需鼓励更多科研面向企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重点工作,需引导科技人员转变观念,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加速成果转化进程。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需确保政策尽快落地实施。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