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加速,AI技术引领产业变革
AI导读: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召开,专家表示AI技术正重塑汽车行业竞争格局,推动高阶智能驾驶成为标配。预计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规模化商业阶段,政策将持续推动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
3月28日-3月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召开,与会嘉宾围绕“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发表真知灼见。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已突破千万辆大关,进入市场驱动的稳定发展期。电动化上半场方兴未艾,智能化下半场已露锋芒,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技术正重塑汽车行业竞争格局,产业链企业正积极拥抱AI。值得注意的是,AI正推动高阶智能驾驶从差异化卖点逐步成为“标配”,L3级智能驾驶能力日益成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前沿AI技术,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以强大动力推动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新形势下,车企单打独斗将面临巨大挑战,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衡量L3的标准”也成为热议话题。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直言,智驾事故责任从驾驶员转向车企,是自动驾驶等级跃迁的核心标志。真正的L3级智能驾驶,在于车企是否敢于在事故后赔付,“敢赔才是真L3!”
AI驱动汽车产业变革
目前,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跨界技术与汽车行业的融合日益加深,边界愈发模糊,新能源汽车行业步入发展新阶段。
陈清泰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推动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
中兴通讯副总裁古永承认为,AI作为关键变量,将推动智能汽车向更高阶能力进化。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促使车企采用集中式架构,打破传统架构壁垒,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进行整体决策,驱动汽车企业以算力为核心进行架构调整。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AI时代到来前,可视为“软件时代”,即人类通过已知规则编写程序。进入AI时代后,规则不再依赖人为设定,而是通过数据训练和学习自动生成,AI技术将变得更加智能和灵活。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指出,AI大模型正重构汽车的核心价值,智能化已成为产品的“标配”。AI大模型率先在汽车座舱融合应用,让汽车从移动终端进化为情感伙伴,人机交互也从功能竞赛转向体验重构。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硬件参数的堆叠,而是能否以智能化重新定义人车关系,构建人车信任。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李强指出,不懂AI的人将被懂AI的人替代,整车企业和产业链供应商都在积极拥抱AI。
陈清泰认为,汽车产品、汽车企业和汽车产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传统车企单打独斗将面临巨大挑战,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规模化商业阶段渐近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表示,过去一年,智能化技术持续突破,多元感知融合、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加速应用,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3%。
受访专家预计,2025年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行业将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商业阶段,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有望突破60%。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表示,随着L3级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公司研发的一款防止多个激光雷达互相干扰的新产品突然“爆火”,收获大量主流车企合作订单。
黑芝麻智能CEO单记章表示,智驾被大幅推广,行业掀起“智驾平权”浪潮,奇瑞、吉利、长安、广汽等车企纷纷发布相关战略。
高锐表示,高阶智能驾驶正向10万—20万元的主流汽车价格区间加速普及,智驾能力将成为车企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若Waymo在美国顺利推进L4级及以上水平的运营,同时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在国内进展顺利,2025年将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但高阶智能驾驶的规模化应用仍需更长时间。
加快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
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备受关注。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编制新时期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政策,巩固扩大产业竞争优势,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加快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建议,建立并完善基于功能分类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测试标准,制定、修订相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加快推进L3级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上路通行。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商务部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构建新能源汽车新发展格局,持续培育汽车消费新增长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政策在汽车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今年,以旧换新政策预计将拉动汽车报废、置换新增消费超过200万辆。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