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A股市场深海科技概念持续升温,上海、广东、青岛等地纷纷出台海洋经济规划,抢占深海经济制高点。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深海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吸引资本市场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分析,深海科技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动力。

近期,A股市场深海科技概念持续升温,资本热潮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上海、广东、青岛、漳州、烟台、深圳等沿海地区纷纷出台海洋经济规划,抢占深海经济制高点。烟台提出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冲刺3000亿元的目标,而广东更是剑指2万亿元,一个万亿级的深海经济新战场正在加速形成。

政策东风:地方规划密集落地

上海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高地,近期发布《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明确聚焦深海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打造临港新片区“海洋+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长兴岛造船基地瞄准世界级造船中心,通过蓝色债券发行和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为经济注入新动能。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提出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阳江、珠海等地已建成超大型风渔融合平台,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全国居首。深圳与华为、腾讯联手布局海洋数字孪生与智能装备,国内首个深海装备智能运维平台将于年内建成,预计降低运维成本40%。青岛规划“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涉及深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五,海洋生态保护与“蓝碳”数据库建设同步启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烟台则锚定3000亿元海洋GDP目标,裕龙石化、海阳核电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海洋牧场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政策催化下,深海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元海洋新质生产力基金,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全产业链协同。深海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8%,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投入运营,带动海洋观测设备需求激增。在应用场景方面,腾讯依托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深圳大鹏湾0.5米精度三维建模,华为海洋超算中心算力集群提升数据建模效率3-5倍,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资本追捧: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深海经济的崛起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北交所设立海洋科技专板,12家深海装备企业启动IPO。A股市场深海资源开发(可燃冰/矿产)、智能装备(AUV机器人)及海底数据中心等方向成为资金热捧的焦点。海油工程表示,公司拥有19艘专业船舶组成的工程作业舰队,具备3000米级水下工程作业能力。天海防务在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及建造、特种无人船艇、水下安防等领域具备优势。克莱特则从事轨道交通通风冷却设备、能源通风冷却设备等中高端装备行业通风设备产品及系统的研发。深海经济产业链涵盖上游装备制造与基础技术研发、中游资源勘探与开发应用、下游商业化服务与衍生应用。西部证券指出,深海资源开采、深海装备、深海新基建等核心领域及配套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上市公司方面,海兰信在深海装备领域拥有两款国际顶级的常压潜水系统装备,中集集团布局深海油气及新能源业务,科思科技则开发水下探测产品。麦哲洞察预测,202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3万亿元,其中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占比超过25%。湘财证券指出,深海科技将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迈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资本涌入,深海科技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