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院士解读量子计算未来:商业化需10-20年,或引领科技新变革
AI导读:
丁洪院士在中关村论坛接受采访,解读量子计算商业化进程需10-20年,量子科技应用前景广阔,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将推动社会进步,但量子比特稳定性是最大挑战。
丁洪,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知名凝聚态物理学家。
作为美国物理学界第一位全职回国的正教授,丁洪与其团队在量子材料和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5年,丁洪团队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该成果入选“物理评论”系列期刊125周年纪念论文集,并获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等荣誉。
2024年11月,丁洪被授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奖,以表彰他对发现外尔费米子的开创性贡献。2025年3月27日至31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召开,丁洪院士参加了量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并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培育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采访中,丁洪院士对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进程、受益行业、量子计算机与家用电脑的关系,以及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等话题进行了解读。
丁洪表示,量子计算基于量子比特,具有不确定性,输入输出不固定,具有并行计算能力,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具有巨大优势。他认为,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进程需要10到20年,将从非常小的领域开始逐步拓展。
量子科技应用前景广阔,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加密等领域有望率先受益。丁洪认为,量子计算机并不会取代家用电脑,而是与经典计算机并行存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推动社会进步,显著提升人工智能的算力。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再次打破世界纪录。丁洪表示,量子计算算力具有指数级增长潜力,但量子比特稳定性是最大挑战。他从事的拓扑量子计算如能实现,将从原理上避免出错。
量子计算有望在药物研发、天气预报等领域取得突破。丁洪认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一旦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成功,地球文明将迈向新高度。
目前,量子计算存在多种技术路径,包括超导量子计算、拓扑量子计算等。丁洪表示,拓扑量子计算被认为是一种理论上不易出错的技术路径,但尚未实现完全突破。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拓扑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马约拉纳1号”虽然存在争议,但仍对未来量子计算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