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北交所强化监管,一季度违法违规行为大幅下降
AI导读:
沪深北证券交易所秉持严格监管原则,一季度针对95家A股上市公司的112起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涉事公司数量和违法违规行为数量大幅下降,显示出监管措施正在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秉持“长牙带刺”的监管执法原则,通过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快速、精准、严厉打击,持续净化市场环境。这一监管力度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官网统计,今年一季度,三大证券交易所总计针对95家A股上市公司的112起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了监管措施。与去年同期相比,涉事公司数量下降了63.18%,违法违规行为下降了63.04%。这一数据表明,监管措施正在取得显著成效。
从内容来看,交易所一季度精准锁定了公司内部治理缺陷、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短线交易、未履行承诺等一系列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严监严管”的要求,以有力举措筑牢了资本市场的基石。
直指四类违法违规行为
年初,中国证监会提出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在此背景下,三大证券交易所切实发挥好一线监管职责,针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果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举措。
具体而言,在已实施的112份监管措施中,涵盖43份监管工作函、26份公开谴责、23份通报批评等。其中,5份公开认定相关人员在期限内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纪律处分,主要源于财务报告虚假记载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担保等严重违规行为。
从监管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层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多达50份监管措施直指这一领域,涵盖资金占用、募集资金使用不合规等问题。信息披露违规问题紧随其后,有42份监管措施与之相关。此外,未履行承诺(涉及16份监管措施)以及短线交易(涉及12份监管措施)等问题同样显著。
两方面入手精准化监管
从一季度采取的监管措施来看,不论是涉事公司数量还是违法违规行为数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一线监管部门既抓早、抓小、抓苗头,更打大、打恶、打重点的工作原则。
监管部门在“抓早、抓小、抓苗头”方面,一旦捕捉到可能引发违法违规行为的早期信号,便立即给予警示督促。例如,针对某上市公司还未聘请2024年年审会计师的行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监管工作函督促其尽快聘请。
在“打大、打恶、打重点”方面,监管部门针对涉及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重点排查与严厉打击。对于核心人物更是依法依规顶格处罚。
康德智库专家表示,当前监管加强严打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行为,通过高额罚没款等手段强化市场秩序,维护了公平交易环境,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未来,监管机构将继续以严格监管、风险防控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