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传统企业纷纷跨界涉足机器人产业链,探索新领域新需求。同时,老牌产品也发掘新商机,积极寻求市场拓展。但需警惕盲目跟风布局,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可能出现供给过剩问题。

人工智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推动传统经济领域实现从群体到个体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机器人、大模型等概念在资本市场的持续升温,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投身科技“追逐战”:一些老牌企业,尽管业绩多年未见起色,却也跨界涉足机器人产业链;而另一些在传统市场深耕多年的企业,则开始探索新领域、开发新需求。

在这场AI竞赛中,企业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更要重视构建自身的技术壁垒,即“护城河”,以应对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可能出现的供给过剩问题。

传统企业积极拥抱AI转型

Deepseek的火爆不仅让杭州深度求索公司声名鹊起,也让其位于杭州拱墅区的办公地点汇金国际大厦成为热门打卡地。同样落户于此的,还有今年2月新成立的杭州紫星探索智能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紫星智能”),其主营业务涵盖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

紫星智能由杭州莲花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下称“莲花科创”)全资控股,而莲花科创的实际控制方为上市公司莲花控股(600186)。莲花控股,前身为拥有超过40年历史的周口味精厂,曾被誉为“味精大王”,却也一度陷入经营困境。面对转型难题,莲花控股于2023年开始布局智能算力及配套服务业务,立志成为AI智算综合服务运营商。

算力、模型、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三大件”,算力布局更是后续业务发展的基石。目前,莲花控股已逐步形成自持算力基础,为拓展数智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莲花紫星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在全国8个智算中心部署算力服务,并计划今年上半年形成1万P(算力单位)的自持算力规模,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除算力布局外,莲花控股还打造了自身软件平台,推出了莲花智能体DeepSeek一体机、紫星AI小程序等产品,旨在链接上下游产业链,聚焦细分行业个性化需求。

在杭州,同样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的还有致力于机器视觉技术产品研发的利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利珀科技”)。目前,利珀科技正待被狮头股份(600539)并购控股。

“狮头牌”水泥是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品牌,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然而,从水泥行业到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再到电子商务,狮头股份的转型之路虽从未停歇,但盈利能力却始终孱弱。

据披露,利珀科技长期致力于机器视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包括工业机器视觉经典算法、AI算法及计算成像等,研制了可视化集成开发软件平台和高精密光学系统,可为众多新兴制造行业客户提供通用视觉算法软件和视觉解决方案。

狮头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实现战略转型,切入机器视觉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随着3D视觉、工业互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成熟,机器视觉作为数据采集、深度感知的重要工具,有望在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牌产品发掘新商机

新兴科技不仅为传统企业指明了转型方向,也为老牌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在3月举行的一场基于真实交互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及应用中心成立仪式上,机器人“夏起”与去年备受关注的仿人机器人“夏澜”一同亮相。“夏澜”的面部由仿生材料打造,触感自然柔软,能够模拟绝大多数人类面部表情。而“夏澜”所佩戴的假发正是由被誉为“假发大王”的瑞贝卡(600439)定制。

瑞贝卡与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标志着瑞贝卡假发品牌及产品正式进军具身智能领域。未来,瑞贝卡将继续探索智能穿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零售场景中的更多可能性。

老牌化纤厂商神马股份(600810)也因触及机器人皮肤概念而在资本市场备受瞩目。挪威1X公司近期推出的Neo Gamma机器人创新采用了编织尼龙材质作为外壳,为尼龙材质的下游应用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而神马股份作为尼龙66行业的领军企业,其生产的尼龙66切片、工业丝等产品完全能够满足机器人外壳对材料的要求。

随着机器人需求前景看好,上游产业链已成为资本关注热点。不少企业立足自身产品优势,积极寻求市场拓展。例如,主营业务为轴承、精密机械零部件的五洲新春(603667)与杭州新剑机电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推动相关零部件产品的生产配套。

警惕盲目跟风布局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指出,新一轮数智科技潮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深远,可极大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为企业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然而,短期内机器人和大模型相关产品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还在培育阶段,需求尚未全面爆发。

在他看来,传统企业跨界布局新兴市场既有利也有弊。虽然可以开辟新的增长点、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结合资金、渠道、品牌等优势加速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技术短板、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资深互联网行业分析师丁道师也表示,传统企业涉足新兴领域存在较大风险,应更多开发基于自身传统产品优势的数智化应用和服务。他认为,目前一些企业收购规模较小的人工智能公司只是为了增加“AI光环”,给资本市场讲故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对于当前资本扎堆布局数智新市场的隐患,他认为每一次新技术、新浪潮的到来都会带来行业的无序竞争。只有经历了供给过剩带来的市场波动后,行业才能逐步步入稳定供需阶段。

(关键词:人工智能、AI转型、机器人产业链、数智新市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