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汽车芯片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业内专家预测,随着车企淘汰赛的加速,芯片供应商将面临洗牌。芯片企业需抓住机遇,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效应,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报记者陈燕南北京报道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国内汽车芯片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国际巨头和本土企业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使得车企对芯片供应商的要求愈发严格。业内专家预测,随着车企淘汰赛的加速,芯片供应商也将面临洗牌。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汽车芯片相关企业,共同探讨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即将迎来快速收敛的全新阶段,每年需要数十亿元的资金投入,组建千人以上的高端人才团队,以及更快的研发和技术迭代速度,这对车企和智能驾驶创新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认为:“芯片研发和投入巨大,未来,无论是汽车座舱芯片还是智能驾驶芯片企业,能够生存并发展的不会超过3家。”为旌科技CEO郑军也持相同观点,他预计中国汽车芯片领域最终将仅剩三四家企业。

芯片企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对汽车智能芯片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广泛关注,使得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对于芯片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机遇。

汪凯指出:“在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中,电气化是第一步,随后智能化浪潮袭来。智能化发展又可细分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两个阶段。”随着智能驾驶功能在更多车型上的普及,汽车对芯片的数量和性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迭代,正在带动汽车芯片市场的快速成长。

智驾平权的兴起为芯片企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提升了车辆本身的价值;二是增强了驾驶的舒适度,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系统仍处于L2、L2+或L2++级别,尚未真正达到L3级别。这一轮智驾平权的兴起,对整个汽车行业以及芯片公司都有着积极意义,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国产车规级芯片自给率低,关键领域市场被国际巨头把控。但随着国内巨头的纷纷入局,国产芯片企业获得了更多与车企合作的机会,在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表示:“这两年中国汽车产业链快速成长,给汽车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包括芯片供应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中国芯片产业在汽车市场份额还不算特别高,但增速非常快,产品品类覆盖越来越完整。在模拟芯片领域,国产芯片公司几乎可以覆盖绝大部分产品品类,并在某些产品品类上逐渐建立起优势。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认为,在自动驾驶不断进阶的过程中,激光雷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芯片为激光雷达的功能实现提供了核心支持。芯片厂商在这一领域有着巨大的机会。

规模效应成为竞争重点

当前,全球与国内的汽车市场竞争焦点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市场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汽车品牌众多,但最终能够生存并发展的企业可能非常少,芯片企业的格局亦是如此。

汪凯表示:“汽车行业竞争主体多样,包括传统车厂、造车新势力以及处于转型进程中的其他企业。从宏观层面看,汽车品牌数量必将经历一轮整合。”他认为,国内汽车品牌多达上百种,但部分品牌已在竞争中黯然退场;国际上,车企间的合并趋势也日益明显。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态势激烈,这一状况在国内外普遍存在。因此,尽管竞争仍将持续,但车企终将走向合并,形成几个大型车厂集团。这种格局的变动,也将带动产业链发生相应变革。

在芯片产业方面,从过去的MCU发展到如今的智能座舱芯片与自动驾驶芯片,演进历程清晰可见。芯片厂商的发展轨迹也遵循类似规律,初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随着行业发展,最终将高度集中。预计未来仅有2—3家芯片厂商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郑军认为,芯片领域对规模效应的依赖非常强,这导致行业变化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从供应链端来看,只有供货量大,供应链成本才能降低。从产品价格角度看,只有行业企业数量减少后,上下游之间才能有更多谈判筹码,达到销量和客单价之间的平衡。

汪凯强调:“要想在芯片研发领域站稳脚跟并实现持续增长,必须拥有庞大的产量作为支撑。”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也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若产品未能准备就绪或缺乏大规模交付和量产经验,对供应商而言将是严峻考验。主机厂如今更加看重供应商是否具备大规模交付的实战经验。

汪凯透露,芯擎科技正在力求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在智能座舱系列解决方案中,基于全面的芯片矩阵,提供从入门级智能座舱到高阶智能座舱、从“舱行泊一体”到高阶舱驾融合的多种芯片组合,为车企拥抱智能化浪潮提供支持。

“我们优先与具有强大竞争力且能支撑大规模采购的企业合作。”汪凯表示,“在国内,我们已与多家实力强劲的车厂达成合作。同时,我们已与大众展开合作,并在南美、印度、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后续,我们还计划与日系、韩系车企展开合作,逐步拓展市场版图。在此过程中,卓越的产品质量是立足市场的关键要素。”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