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笔亿元融资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抢滩布局
AI导读:
近日,多笔上亿元融资涌入机器人赛道,星尘智能和穹彻智能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创新到规模化量产的跨越,面临技术突破、场景应用适配等挑战。企业争相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期待抢占未来市场先机。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谭镕孙小程)近日,多笔上亿元融资涌入机器人赛道。4月10日,星尘智能宣布近日连续完成A轮及A+轮融资,总额达数亿元。同日,上海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业公司穹彻智能也宣布成功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这再次印证了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火爆。
多位行业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实验室创新”向“规模化量产”转变的关键期,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尚未达到行业需求,软硬件还需进一步迭代升级,供应链也处于初级阶段。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仍面临挑战
面对行业的热潮,不少业内人士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隐忧”。“真正的考验在于落地。量产能力、成本控制、场景验证,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企业掉队。”高工机器人总经理罗思娜表示。
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虞磊也持类似观点: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限,尤其是在对复杂度和精度要求极高的场合,短期内难以实现落地。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成熟,硬件成本高昂,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制造或商业服务仍存在难度。
具体而言,一是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在具身智能领域,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指出,随着数据驱动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正从感知智能向行为智能迈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遥控采集对设备实时性和操作人员经验要求高、数据清洗标注需求大、成本高;合成数据在视觉渲染上较成熟,但接触仿真存在明显缺陷;高精度、高可靠性与通用性、可泛化之间的需求需平衡;传感器、端侧智能计算控制器和操作执行器等硬件性能有待提升。
二是场景应用适配问题。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而“适配度”将直接影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效果。“以工业场景为例,机器人需要根据不同工业场景的需求进行适配,而非‘一招鲜’。”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说,如果人形机器人对工业工艺缺乏了解,简单的角度、力度控制对机器人来说也是难题。
科盟创新副总经理郭杰直言,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面临进入应用场景的挑战。如何进入服务业、工业等实际应用场景,让机器人熟悉整套工作流程和要求,而非仅在实验室进行研发,对机器人的落地至关重要。
企业争相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近期,不少行业巨头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4月8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与宇树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4月7日,均胜集团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首期安排生产场地20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年产1000台人形机器人及轮式机器人。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希望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时尽早布局,以抢占未来市场的先机。
当前,工业和服务业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两大热门赛道。在服务业领域,数字华夏(深圳)有限公司CTO邱晨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性能难以满足预期,但能提供情绪价值和脑力服务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更容易在第一阶段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在工业领域,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在非标场景完成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无法胜任的工作是其重要切入点。“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将利用视觉、触控、多模态等模型优势完成任务,这是其区别于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所在。”华成工控相关负责人表示。
杜义贤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应具备模态多样性,能够集成感知、视觉、激光、信号等信息。在他看来,形态多样性、功能复合性以及群体智能协调性也是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应有的特征。
对于零部件厂商而言,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同样充满机遇。郭杰认为,行业正在构建人形机器人零配件标准,各类定义尚未明确,这正是抢占行业主导权的重要时机。
科盟创新总经理李灏胜明确表示,零部件企业必须具备配套式的创新思维,才能让人形机器人走得更远。据介绍,科盟创新通过使用轻量级材料、引入其他整合元件等方式,打破传统设计思维,推动零部件创新落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