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通过制度优化、生态培育与工具创新,资本市场正加速构建“稳得住、走得好”的良性循环。入市长钱明显增多,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力度加大,稳的基础持续夯实。业内专家指出,需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定机制建设,进一步筑牢A股市场稳定发展基础。

编者按

从跨部门联动强化制度根基,到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增强内生稳定性;从疏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释放“活水”,到指数化投资创新引导长钱“深耕”……通过制度优化、生态培育与工具创新,资本市场正加速构建“稳得住、走得好”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本报今起推出“深化稳市机制建设”系列报道,多角度观察“稳住股市”的切实举措和最新进展。

入市长钱明显增多,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力度加大,“稳住股市”的制度基础更牢政策合力更大……一年多来,随着新“国九条”落地显效,资本市场稳的基础持续夯实,稳的态势逐步形成,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业内专家指出,面对近期金融市场新情况,按照“稳住股市”要求,各方更加聚焦促进投融资平衡,注重多维度协同发力,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和回报,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定机制建设,凝聚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筑牢A股市场“稳得住,走得好”的基础。

内在稳定性逐步增强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定机制建设”。“稳”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关键词。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一年来,针对A股市场“长钱不足”等问题,多部门研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着力疏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明确“任务书”“施工图”,彰显推动“长钱长投”的决心。

嘉实基金等业内机构认为,推动形成“长钱更多、长钱更长”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有利于夯实资本市场之基,助力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一年来,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聚焦提质增效,通过稳定的分红、回购增持等提升企业价值,强化“可投性”和“回报率”,夯实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基础。

中金公司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表示,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推动上市公司聚焦发展前景和回报能力,积极提质增效,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助力资本市场稳健运行。

入市长钱明显增多,全市场ETF规模逼近4万亿元,指数化投资跨越式发展;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扩围增量,中长期资金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稳步增长。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更注重提升质量和回报。2024年全市场分红创历史新高,叠加股份回购,分红回购总规模远超IPO等,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稳市“组合拳”协同发力

新“国九条”发布实施以来,稳股市“组合拳”协同发力,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明显增强,跨部门合作的稳市机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突发震荡,各方面迅速行动,以强有力的“组合拳”展现合力。中央汇金公司等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社保基金等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国资委力挺市值管理,公私募基金等联手加仓,上市公司掀起新一轮回购热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注意到,政策组合既有监管机构的规则调整,又有“国家队”的实际行动,更有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形成“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彰显决策层稳定资本市场的决心。

当前,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战略力量持续壮大。中央汇金公司将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必要时央行将提供再贷款支持。此外,全国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纷纷表态,已主动增持权益资产,近期将继续增持。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响应,展现了中长期资金对市场短期非理性波动的主动调节能力,也彰显了我国资本市场应对外部挑战的成熟度提升。

加快构建长效机制

当下,资本市场稳的基础在夯实,但内外部风险挑战仍然较多,特别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稳”的根基仍需筑牢。业内人士认为,下阶段需在兼顾短期稳定的同时,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加快构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

一方面,提升市场投资功能,培育壮大长期投资力量仍是改革发力点。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在于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建议优化投资监管模式,放松长期资金股票投资比例限制;同时,要破除养老基金等发展的制度约束,扩大可用于权益投资的中长期资金规模。

另一方面,改善市场融资功能,增强基础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表示,有关方面提出的举措,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战略需求。

上市公司用好市值管理工具能有效提升投资价值与市场稳定性,既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又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