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新一轮并购潮,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与十年前海外并购不同,此次主阵地转至国内,旨在加强产业整合与技术创新。虽然并购事件频发,但成功并非易事,涉及多方利益与监管挑战。未来,并购或将成为半导体企业主要退出通道。

2014年前后,中国半导体行业兴起了一阵“海外并购潮”。当时,国内半导体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优质标的稀缺,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国内投资者“走出去”,紫光收购展讯通信与锐迪科、豪威科技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后被韦尔股份并购,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案例。

然而,十年后,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影响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运行规则,跨国并购面临重重审核挑战。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半导体公司数量激增,已达30万家,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总数也增至约200家。自2023年A股IPO上市阶段性收紧后,2024年新增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骤减,一、二级市场间积累了大量半导体“存量资产”。

自去年起,国内市场迎来新一轮并购潮,主阵地转至国内。政府相继出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鼓励A股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交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并承诺加大并购重组支持力度。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首次公布的半导体并购事件多达31起,其中过半数在9月20日并购新政出台后披露。2025年至今,半导体产业相关并购近20起,媒体报道称“几乎每八天一个新并购”。

国内半导体投资机构元禾璞华合伙人牛俊岭亲历了两次并购潮。在上次海外并购热潮中,他代表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参与了豪威科技、澜起科技的私有化退市。元禾璞华专门从事半导体产业链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投资。

牛俊岭指出,2014年至2017年第一次半导体并购潮时,国内半导体市场规模小、企业数量少,投资人热衷于海外“找机会”。而在2024年新一轮并购潮中,国内半导体公司众多,市场经历多轮价格战,部分细分领域已进入内卷阶段。

当前,无论是加强国内半导体产业整合,还是为存量公司寻找出路,并购都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国内市场已从十年前的“找机会”转变为推动产业龙头整合、升级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并购”阶段。

但并购成功并非易事。今年年初,多起A股半导体公司并购交易宣布终止,原因包括交易价格分歧、股东意见不统一等。界面新闻近日采访牛俊岭,探讨两次并购潮的时代背景及半导体领域并购案易失败的原因。

界面新闻:“国九条”“科创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出台后,半导体领域并购事件频发,并购是否已成为行业共识热潮?

牛俊岭:目前看,鼓励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是确定趋势。

IPO收紧后,投资退出路径减少,并购政策为一级市场投资人和创业公司提供了新机遇。同时,IPO收紧也给了上市公司收购资产的机会。

虽然并购公告频发,但交易成功并非必然。

界面新闻:2014年前后半导体行业也曾出现并购潮,你是那次并购潮的亲历者,当时并购情况如何?

牛俊岭:2014年至2016年底是海外并购时代,紫光收购展讯与锐迪科、豪威科技等案例众多。当时,国内半导体公司少,优质标的稀缺,因此主要进行海外并购。

界面新闻:第一波海外并购潮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牛俊岭:2017年后,中兴通讯、华为等被制裁,半导体领域进入国产替代阶段。创业者增多,尤其是海外华人高管回国创业,通过微创新降低成本,实现国产替代。

界面新闻:国产替代兴起后市场为何未出现大规模并购?

牛俊岭:国产替代兴起时,科创板开闸为创业者提供了上市机会,因此无人愿意通过并购退出。

界面新闻:2024年IPO收紧是否是一个特殊节点?

牛俊岭:IPO收紧、投资基金期限及DPI原因倒逼项目退出,加上国家鼓励并购,确实形成了并购的特殊时间节点。

界面新闻:两次并购热潮有哪些主要不同?

牛俊岭:2014年海外并购是“机会型并购”,寻找海外优质资产。而2024年并购是“系统型并购”,整合国内半导体产业。

界面新闻:半导体并购为何容易失败?

牛俊岭:并购涉及多方利益,包括交易估值、定价机制、支付方式、公司实控权变更、对赌、锁定期等,都可能造成并购失败。此外,监管方对并购方案创新突破谨慎,内部信息泄露也会影响并购成功。

界面新闻:近期一级市场是否有所升温?

牛俊岭:一级市场投资人情绪有所好转,但募资仍难。未来并购将成为主要退出通道,占比远超IPO。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