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助力市场稳定
AI导读: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举措。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广东省分行推动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增量扩面,国有六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积极参与。政策端和市场端需共同发力,构建激励相容的生态,推动业务常态化开展,助力市场稳定。
目前,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已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维护股东权益的关键措施。作为金融体系的支柱,商业银行应主动将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纳入常态化机制,在市场关键时刻扮演“稳定器”角色。
各地监管部门同样高度重视回购增持贷款业务。4月14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先后公布推动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增量扩面的相关措施。在这些地区,多部门联合举办多场政策宣讲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截至目前,上海市已有超过40家企业披露股票回购增持计划,合计贷款金额上限约100亿元;广东省上市公司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超过210亿元。
从实际情况看,国有六大行均已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同时,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相继跟进。据统计,2025年至今,已有近200家公司获得银行相关贷款支持,总金额超过370亿元。
然而,仍有部分银行持谨慎态度,未积极参与该业务,主要担忧风险权重高、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但实际上,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强,若配以合理的质押率和价格波动缓冲机制,风险总体可控。
为推动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常态化,需政策端和市场端共同发力,构建激励相容的生态,鼓励银行“愿贷、敢贷、会贷”。
在政策端,监管机构可考虑对符合条件的相关贷款给予风险权重优惠,降低银行资本占用成本。同时,设立专项再贷款工具,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探索将回购增持贷款投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或银行综合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的机构给予监管指标弹性。
在市场端,交易所可进一步优化回购规则,简化审批流程,明确信息披露要求,减轻银行顾虑。同时,市场各方可共同探索风险共担机制,如券商、基金等机构与银行合作设计专项资管计划,通过结构化分层分散风险;或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信用保证产品,为相关业务提供增信。
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作为“国之重器”,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大局账”。通过支持现金流稳定、估值偏低的企业实施回购,可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转变,减少短期投机。在此过程中,银行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市场理性的塑造者。
面对市场波动,银行应以“逆周期思维”展现担当,用真金白银传递信心。将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纳入银行常态化服务,既是稳定市场、惠及民生的现实需求,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