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阿里巴巴近期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以算力网络为基座、开源模型为引擎、场景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技术商业闭环生态,有望成为阿里巴巴电商业务之外的又一条“护城河”。

浙江省政府、中国移动、宝马集团、中国联通、杭州市政府等机构,自3月下旬以来,与阿里巴巴不断深化战略合作。算力基建、大模型、场景落地等成为合作中的高频关键词,展现出阿里巴巴以新面貌持续活跃于科技市场的新动向。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多次强调,人工智能(AI)是几十年一遇的行业变革。在Deepseek引发全球AI热潮时,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举措标志着阿里巴巴决心在AI领域成为领航者。

阿里巴巴已在多个应用中融入AI功能,通义千问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此外,阿里巴巴构建了以算力网络为基座、开源模型为引擎、场景创新为突破口的“基础设施—技术中台—商业落地”协同体系,形成技术商业闭环生态,有望成为阿里巴巴电商业务之外的另一条“护城河”。

萌芽于科研 蓬勃于变革

阿里巴巴何时开始真正抓住AI这一时代机遇?回顾其发展历程,AI等表述频繁出现在高管言论中。作为从电商领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早已融入科技因子,而AI成为最具变革性的基因。

2017年,达摩院成立,专注于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重点布局机器智能等领域。翌年,阿里巴巴启动大模型研发。2019年,阿里发布StructBERT。2022年9月,“通义”大模型系列问世。阿里云也从传统云计算向“AI+云”战略转型,探索将AI提升至更高战略优先级。

2023年,阿里巴巴宣布“1+6+N”组织变革,并调整发展战略。新任CEO吴泳铭明确“用户为先,AI驱动”为两大战略重心,首次将AI定义为战略重心。2024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和吴泳铭在致股东信中提出,电商和云计算是核心业务,“用户为先”和“聚焦人工智能”是两大战略方向,首次将云计算和AI提升到与电商同等重要层面。

在吴泳铭的带领下,AI贯穿阿里巴巴各大业务板块,成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2025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助推全行业生态发展。

三大优势 构筑“护城河”

阿里巴巴与中国移动、宝马、杭州市等合作,覆盖算力基建、大模型、终端应用场景等AI全产业链。阿里巴巴在AI领域具备三大优势:一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云服务;二是先进的自研AI模型“通义千问”;三是丰富的ToC应用生态,为AI提供众多应用场景。

这些优势构筑起阿里巴巴在AI上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是全球少数几家同时拥有强大人工智能和领先云计算业务的公司之一,这种结合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阿里巴巴体系内的多项业务也率先掀起“场景革命”。例如,推出AI旗舰应用新夸克,基于阿里通义领先的大模型,全面升级为一个无边界的“AI超级框”。在电商领域,AI技术加强与消费者互动,促进交易效率,未来还有巨大想象空间。

AI是蓝海 但挑战并存

阿里巴巴从打破传统贸易壁垒到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如今发力于云和AI,希望助力企业打破转型困境。尽管国内AI和云计算是蓝海,但前路充满挑战。阿里巴巴发展AI的第一目标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这需要AI具备对真实世界复杂场景的深刻理解与广泛适应能力。

依托技术自主可控、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中国AI产业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阿里巴巴此番“二次创业”,不仅瞄准中国AI龙头宝座,更要与全球竞争者齐头并进,重塑我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战略坐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