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交易监管升级,沪深北交易所发布实施细则
AI导读: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程序化交易在证券市场应用愈发广泛,但给监管带来挑战。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加强监管力度,防范过度投机行为,引导行业稳健发展。券商技术系统建设成为关键环节,金融机构IT系统升级以满足监管要求。
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程序化交易依托高频交易及量化策略,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然而,这一趋势也给现有监管框架带来了技术适配性、风险传导机制等全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监管层正逐步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力度,旨在防范过度投机行为,引导行业稳健发展。
近期,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围绕程序化交易的异常交易现象,分别发布了相关管理实施细则,并就有关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其中,上交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针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深沪股通管理等具体事项作出了细化规定,并于2025年7月7日正式实施。
对于程序化交易细则的落地,券商技术系统建设成为了关键环节。据深圳华锐分布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强化了信息系统管理安排,对券商的交易、风控等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发展,还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合规升级。
加强高频交易监管是当前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数据显示,我国资本市场中99%以上为个人投资者,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投资者,他们的交易量占全市场比例长期在六成以上。为了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实施细则》明确了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并细化了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实施细则》还对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规定的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上交所已就上述四类股票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制定具体监控指标,自2024年4月起开始试运行,有效提升了投资者的交易合规性。
对于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交易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监管。这些措施包括根据上交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对投资者采取相应的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对于频繁触发相关指标的投资者,要求其指定交易会员暂停其使用上交所主机托管资源;以及视情况通报相关监管机构,商请协同采取现场检查、约谈提醒等措施。
随着程序化交易监管的升级,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升级其IT系统以满足监管要求。恒生电子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已升级服务于各金融机构的IT系统,以确保程序化交易监管的有效性。这些升级不仅满足了监管的硬性要求,还通过技术手段将风控能力转化为业务竞争力。
金融机构IT系统的升级对于提升程序化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程序化交易全链路监控体系、支持双风控模式分级管控等措施,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对程序化交易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同时,针对高频交易等特定场景,系统还可以提供差异化的监控和管理方案,进一步助力券商对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券商落实程序化交易管理的要求,华锐技术负责人表示,其全系列产品支持高频交易管理、异常应急处置等功能,可以帮助券商建设一体化的实时风控系统,实现公司级全量程序化交易账户识别、登记、报备、监控的完整业务流程管理。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