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上海电子展聚焦汽车芯片国产替代加速
AI导读:
近日,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聚焦汽车芯片国产替代。当前汽车芯片市场由海外企业主导,但国产替代成为热议话题。多家Tier1企业计划替代美国中低端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然而,替换成本巨大和质量差距仍是挑战,高端芯片国产化率仍低。车企积极布局汽车芯片,联手突围成为关键。
“这两天来展台的基本上都是来看国产替代的。”在近日落幕的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有头部汽车芯片的代理商FAE告诉记者。参观者首先关注晶圆产地,再询问材料供应商,整个流程主要围绕国产化率展开。
当前,汽车芯片市场仍由海外企业主导。据IDC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汽车半导体市场前十大公司均为海外厂商,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占有率超47.8%。然而,随着美国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又对芯片等电子产品豁免关税,国产替代成为了业界热议的话题。
4月中旬,有Tier1企业透露,正计划系统替代美国的电源芯片、通信芯片、驱动芯片等中低端类型汽车芯片。这些芯片的替代与汽车芯片的自主化顺序一致,通常从中低端开始,逐步向高端进阶。
随着OEM和Tier1对国产车规芯片的态度由观望转为积极接纳,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在慕展期间,英飞凌、ST、TI等海外厂商展台前人头攒动,同时国产汽车芯片厂商也展示了在功率半导体、传感器等领域的最新突破。
其中,华润微展示了基于第二代车规SiC MOS平台的主驱模块;飞锃半导体展出了SiC MOSFET产品。此外,中微半导体、纳芯微等企业也带来了最新的MCU产品。然而,汽车芯片的推出并不意味着成功“上车”,整体而言,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仍较低,仅从过去的不到5%提升至15%左右。
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始于2020年,自“缺芯潮”开始,迎来了国产化窗口。但目前国产化率仍低,主要因为替换成本巨大。汽车芯片从生产到装车周期长,需要经过Tier1/OEM的审核、测试和实验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顺利也需要3-4年时间。同时,一旦选定一款芯片,再替换会面临管理成本增加和软件不兼容等问题。
此外,国产芯片质量与国际厂商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高端芯片方面。国内缺乏完整的车规级芯片测试认证流程和能力,这也限制了国产芯片的替代进度。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是中国自主品牌和国产芯片相互奔赴的时间窗口期,只要有机会上车,就有机会迭代和提升。
目前,电源芯片、通信芯片等中低端芯片的国产化率较高,而高端MCU、SoC等芯片的国产化率仍低。功率芯片的国产替代进展较快,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中,IGBT主驱模块已率先实现国产替代。车企通过自建、合资等方式积极布局汽车芯片,尤其在功率类芯片方面。
在其他细分赛道,车厂、Tier1和汽车芯片厂商也在联手突围。广汽集团与多家芯片企业联合开发了多款车规级芯片,覆盖多个领域。本土创新企业也在通过与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紧密合作,争取“上车”机会。供应链简化后,核心半导体零部件厂商与主机厂的深度合作成为竞争的关键。
汽车芯片厂商具有本土优势,可以在设计之初了解客户需求和痛点。业内人士建议,本土汽车芯片厂商可以组成行业联盟,以良性竞争加速国产化浪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