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4月19日,首位人形机器人天工在北京完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并夺冠,用时2小时40分42秒。天工采用轻量化设计和先进运控算法,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未来有望自主参赛,无需人类引导。

“60901号机器人选手,首位人形机器人天工迎来它的撞线时刻,首个完赛的冠军诞生了”。时间定格在4月19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用时2小时40分42秒,天工完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在一位领跑员和一位护跑员的带领下,天工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夺冠,并创造了历史。终点位于北京亦庄通明湖信息城,人类选手和观众聚集在此,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现场爆发出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

这位参赛选手天工Ultra身高180cm,体重55kg,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天工夺冠充分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表示,天工整体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整体速度以及完成时间。虽然中途因电池没电而摔跤,但换电后迅速恢复奔跑状态,全程只用了一台机器人便完成了比赛。

这并不是天工首次亮相马拉松赛场,它曾于2024年11月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担任“加油官”,引起广泛关注。此次夺冠,更是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实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赛前,各参赛队伍正在紧张准备。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

跟随导航+长程路径规划,“黑匣子”为天工指引方向

这不仅是一场人机共跑的马拉松,更是人机协同参赛的系统工程。天工采取全新的轻量化设计,最高配速可达12公里/小时,在21公里的比赛中,摔过一跤,更换了3次电池,最终以优异成绩夺冠。

工程师出身的熊友军率领团队见证了天工的夺冠时刻,他对天工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并表示还有更多潜力有待挖掘。

天工在备赛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训练和测试,包括极限测试、复杂地形测试以及跟随算法测试等。这些努力为天工的夺冠奠定了坚实基础。

领跑员贾宁身负“黑匣子”全程陪伴天工奔跑。他是一位业余马拉松选手,与天工磨合了一个多月,共同迎来了夺冠时刻。他激动地表示,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他感到非常骄傲和荣幸。

21公里大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软硬兼施解决各类难题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全长21.0975公里,对机器人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天工通过持续的硬件改进和软件优化,成功应对了这一挑战。

在硬件方面,天工采用了轻量化和低惯量设计,优化了关节模组的导热设计,并在脚底做了缓冲设计。这些改进使得天工在奔跑时更加轻盈、稳定。

在软件方面,运控算法进行了大量优化,包括步频、步幅、步态的最优选择以及强化模仿学习等。这些优化使得天工在奔跑时更加接近人类运动员的表现。

据唐剑透露,天工很快将具备自主导航能力,有望在未来的机器人马拉松中自主参赛,无需人类引导。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陈维城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