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创新升级,一季度经济彰显新质生产力
AI导读: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陆续出炉,苏州工业生产线上的变化映射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智能移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接入工业场景,苏州企业活力迸发,成为创新主体。政策加力之下,经济发展含“新”量将进一步凸显。
最近几天,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陆续出炉,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与应对世界变局的定力。苏州,作为中国工业的窗口,其生产线上的变化映射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机器人“岗前培训”
为技术工人查缺补漏
在苏州一家智能移动机器人生产企业,记者看到众多客户远道而来洽谈合作。企业负责人表示,一季度新客户爆发式增长,订单量激增,会议室都不够用了。订单合同中,过去全年数量为600多份,今年仅一季度就签订了278份。企业深耕移动机器人领域多年,今年感受到行业火爆,各行业制造工厂纷纷寻求合作,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企业研发中心,一款新品移动机器人不仅行走自如,还配备了机械臂,定制化开发新技能,为工人生产查缺补漏。副总经理葛建华介绍,这款机器人为半导体行业定制,机械臂精度可达0.1毫米。
各式各样的移动机器人被送往传统工厂和新兴产业工厂,填补领域空白,成为智能助手。企业还研发了一套训练课程,让机器人快速适应不同工厂环境、上岗工作。
在苏州调研期间,记者发现各种新技术正快速接入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心,一双灵巧手正在深度学习抓取不同重量、尺寸的零部件,最高可拿起20公斤物件。地下电缆隧道里,电力工人巡检装备升级,戴上AR眼镜,巡检任务更便捷,自动识别传感器数值,异常情况警报。
创新“秀场”搭台
技术供需“双向奔赴”
苏州市“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应用中心,迎来众多参观者。展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的最新应用场景。参观者来自高校、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所,提前一周预约才能参观。
机构负责人表示,制造业转型需求从数字化转型迈向“AI+”转型,创新应用中心迎来升级,成为新技术展示舞台和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的平台。他们梳理出苏州市人工智能服务商名录,仅“AI+制造”领域就有81家技术服务商。
供需双方找到了彼此,供给方如何响应市场需求?记者找到一家为智能工厂打造“智慧大脑”的技术服务商,已服务横跨34个行业的近1000多个客户。系统功能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每月发布新版本。
苏州活力迸发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80%。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成立的235家市级创新联合体,提供创新动能,加速产业链、政策生态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孵化器开到大学门口
播下新质生产力种子
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一场视频会议正在进行,另一头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团队。他们表示,在苏州创新中心得到良好环境和资金支持。
苏州科技招商触角延伸至清华大学家门口及国内外多个城市,总数达50多个。科技招商精准出击,招商图谱涵盖重点产业链,从光通信、人工智能、车联网到电子信息,助力产业创新。
苏州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来自科技招商项目。苏州推出“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研发难题。
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经济“向新力”十足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44.9%、26.0%。
多地加大研发经费支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海提出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4.5%左右,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山西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吉林紧扣产业需求加大投入;北京培育未来产业;江西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吉林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策加力之下,经济发展含“新”量将进一步凸显,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央视新闻客户端总台央视记者刘颖丁雅妮吴昊张艺瑾杨光)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