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展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破浪前行,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贵州、宁夏中卫等地算力产业崛起,为AI训练等提供强大支持。政策护航与自主创新双重驱动下,新兴产业展现强大发展韧性。

  原标题:创造“中国韧性方程式”,探索未来产业新动力

  2小时40分42秒!4月19日,“天工Ultra”以这一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现场欢呼声震耳欲聋。这一赛事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实力,更预示着未来产业的广阔前景。相关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2.39亿元,约占全球一半。

  人形机器人只是我国未来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破浪前行,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强化了经济韧性,更抵御了外部冲击。

  在贵州,算力产业的崛起为AI训练、影视渲染等提供了强大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总算力规模达到57EFlops,约占全国的23%。而在宁夏中卫,“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更是推动了数据中心产业的集聚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中,算力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更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武器”。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政策文件明确将算力定义为“数字经济的新电力”,奠定了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底座地位。

  在低空经济领域,产业集群也正在加速形成。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全球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我国低空飞行“载人时代”的开启。广州和合肥等地正积极建设低空经济集聚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在新能源领域,江西宜春的锂电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形成了锂矿—材料—电池—回收的闭环链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九个城市也在积极融入区域创新洪流,推动大飞机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政策护航与自主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新兴产业正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前瞻性创新部署让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创新活力得以激发。例如,京津塘高速公路成为国内首条跨省支持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的道路,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支撑。

  展望未来,我国将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力,新应用场景将加速涌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链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我们正在创造独特的“中国韧性方程式”,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战略主动权。

(记者操秀英刘垠陈汝健王春王迎霞何星辉罗云鹏华凌孙明源吴长锋洪敬谱魏依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