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0月22日,深圳六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提出到2027年底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方案明确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支持企业赴港上市或再融资,推动深港金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市场活力。

  10月22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发展和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到2027年底,辖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此政策为深圳股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股市热点。

  方案明确,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具体做法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或再融资;引导深港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入产业并购项目;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加强合作,探索并购重组及股债融资机制互联互通,先行丰富并购融资工具、提升支付灵活性,争取推动创新并购案例落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深化深港金融领域合作方面,这是继今年6月中央重磅文件提及之后,地方层面出台的又一重要举措。6月10日,中央《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此举为资本市场开启了“H+A”上市新想象,有助于符合条件的在港上市大湾区企业回归A股,进一步丰富证券要闻。

  此次深圳“并购新政”则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深圳企业赴港上市或再融资,帮助企业打通国际融资渠道,推进全球化布局。股市对此报以热烈欢迎,政策公布后首个交易日(10月23日),A股深圳国资板块上演涨停潮。

  一位华南智库专家对记者表示,无论是深圳企业赴港上市,还是大湾区H股企业回深上市,都是深港两地金融市场融合发展的具体形式。这种融合将进一步强化两地金融功能互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市场活力。最终,既惠及上市融资的内地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也助力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成为新股焦点。

  近年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渐成潮流。记者粗略统计发现,截至10月下旬,今年已有超过70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首发募资总额超过1900亿港元。其中就包含多家来自深圳的企业,并有多家深圳企业正在赴港上市流程中。

  这些企业大多属于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硬件、生物医药等科技赛道。这类企业本身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尤其偏好吸引国际资本。同时,它们也符合香港重点吸引科创企业上市的政策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海外资本市场的合规压力与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也助推有意境外融资的内地企业优先选择香港上市。一家计划赴港“A+H”上市的深圳企业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同时拥有A股、港股两个融资渠道,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分散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对于企业赴港上市,深圳官方给予全方位支持。深圳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近日表示,该市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深圳企业、大湾区企业到香港上市,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H股大湾区企业到深交所上市。

  深圳市、区两级政府都制定实施了一批支持政策。像深圳上市企业最多的南山区,建立了“孵化、成长、资金、服务”全链条全周期上市服务机制,宝安区、福田区等也推出了类似政策。

  香港特区政府更是把吸引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作为重要政策目标。李家超就任特区行政长官以来,在多份施政报告中阐述了这一目标。上个月发布的2025年施政报告再次提到: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2025年施政报告还促成“内地企业出海专班”诞生。该专班整合了香港的外地办事处,组成一站式平台,为有意拓展海外业务的内地企业,提供包括税务、法律、融资等在内的全面咨询服务。吸引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是专班工作的当然重点。

  前述华南智库专家对记者表示,深港两地的“双向奔赴”,将助推双方在金融尤其是企业上市上的合作,提升整个区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破除。

  比如,两地在上市规则、会计准则、信息披露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在人才政策、商事法律纠纷调解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对接。市场亟需更清晰、稳定、协同的政策环境,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把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最大化释放深港金融合作的潜力,成为股市研报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