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车展上,跨国汽车公司展出了全新一代为中国消费者开发的电动汽车产品,标志着其“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实际行动。德系三强、大众、日系等品牌均推出新车型,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它们正全方位拥抱本土化,以扭转销量和利润下滑的困境。

两年前的上海车展,海外汽车制造商的高管们包机赶赴上海,却目睹了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技术、产品话语权及中国市场地位上的全方位超越。这一冲击促使跨国企业几乎推倒重建了其电动汽车发展模式,在中国建立本土化智能研发中心,并引入中国科技公司进入其保守封闭的供应链体系。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跨国汽车公司毕其功于一役,展出了全新一代为中国消费者开发的电动汽车产品,与两年前的电动产品形成鲜明的技术代差。它们真正将“在中国,为中国”的营销口号转化为实际投资行动,向中国市场交出了一份新的答卷。

德系三强豪华品牌均首发了概念电动车型,并规划在一年内量产落地。奔驰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Momenta端到端智驾方案及800V平台,续航高达866公里;宝马则侧重座舱智能化,将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新一代人车语音交互系统;奥迪更为激进,推出了与上汽合作的全新电动车品牌AUDI,并将首款车型E5 Sportback的开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

主要面向大众市场的跨国公司同样展现出急迫感。大众中国董事长贝瑞德推出了三款为中国消费者定义的电动车,而日系三强也蓄势待发,准备推出纯电车型。这些产品的外观设计贴近中国年轻消费者审美,内饰座舱则配备了更多和更大的屏幕,软件上也采用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大模型和辅助驾驶技术。

跨国汽车公司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但近年来却陷入利润和销量双输的窘境。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跨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空间正受到威胁,在华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它们看到了中国电动化发展趋势,并导入了自研的电动化产品。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吴钊指出,过往合资公司导入外方全球产品进中国的成功模式已经失灵,跨国汽车制造商需要从管理体系、车型开发、技术创新等领域全方位拥抱本土化。从上海车展的反馈来看,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为了向更多中国本土消费者展示其电动车型的实力,不少跨国汽车公司开始直播销售。奔驰和奥迪等习惯保持品牌调性的展台,也罕见地搭起了直播矩阵。这些产品从研发体系、产品定义、生产流程、供应链、员工技能、组织方式上都迎来了全方位的改变。

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成立大众科技有限公司(VCTC),将德国大众集团总部掌握的全部技术权限与职责转移至中国,以更高效地服务中国市场需求。丰田汽车则尝试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任用中国工程师担任产品研发负责人。

尽管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杰兰路咨询总经理朱锴指出,跨国汽车公司虽然利用中国供应链补齐了短板,但还未找到品牌制胜的长板。产品定价、品牌策略和渠道体验都将影响最终市场表现。

在品牌祛魅与技术平权的大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释放外方的品牌红利,并将其与中方的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依然是摆在利益相关方面前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吴钊建议,继承和放大各自品牌的核心基因和品牌力优势,找到针对性的目标用户客群实现转化。

另一方面,也有跨国汽车公司选择淡出中国市场。本届上海车展是现代和起亚自2002年进入中国以来首次缺席A类大型车展。在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变革和中国本土企业不断进化的背景下,这类外资品牌之后将更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节奏。

还在华深耕的跨国汽车公司则计划将中国先进的造车经验带向海外市场。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表示,丰田汽车的中国本地化研发最终将反哺丰田全球。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也称,中国是全球创新的核心引擎,他们正从“在中国,为中国”迈向“在中国,为全球”。

(SEO关键词:上海车展、电动汽车、跨国汽车公司、本土化)

图片拍摄/周姝祺

图片拍摄/周姝祺

图片拍摄/周姝祺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