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资本市场成为驱动“双新融合”的核心引擎,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助力企业突破瓶颈,赋能产业黄金期。但仍面临制度包容性不足等挑战,完善差异化市场制度是关键。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资本市场正成为驱动“双新融合”的核心引擎。科创板助力生物医药企业突破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瓶颈;创业板赋能消费电子企业抢占产业黄金期;北交所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铺就成长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案例印证:资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产业创新的“铺路石”。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善用资本市场工具,既能加速企业技术转化,更能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已成为各界共识。但是,当前资本市场在赋能“双新融合”过程中仍面临制度包容性不足、长期资本供给短缺、产学研协同效率待提升等挑战。如何让资本“活水”更精准灌溉科技创新土壤,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受访专家认为,完善差异化市场制度,构建“融资—转化—升级”良性生态,是资本市场赋能“双新融合”的关键。

  资本活水润创新

  登陆科创板后,特宝生物在资本助力下,多款长效重组蛋白质新药研发进程加速,创新动能不断释放。登陆创业板后,蓝思科技运用再融资工具,紧抓消费电子行业在国内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不断加强研发实力。登陆北交所后,首发募集资金被鹿得医疗全部用于产能扩张,有力支撑了公司销售规模扩大与业绩提升……

  日前,多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感叹: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从企业微观实践到产业宏观图景,一个重视资本、善用资本市场的行业,往往能通过资源集聚形成创新集群,进而重塑产业竞争格局。资本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撬动产业跃迁,资本促进产融循环。

  在高技术壁垒产业领域,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自身竞争力,更会带动整条产业链加速升级。

  资本市场各路“源头活水”成为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及时雨”。2020年,特宝生物登陆科创板,在资本助力下,公司多款长效重组蛋白质新药研发进程加速,创新动能不断释放。

  从金融机构的实践可见,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从单一融资工具转向全链条服务,这正是产业创新生态成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产融协同梗阻待疏

  当前,国家正通过顶层设计引导资本向硬科技领域系统性倾斜。截至2025年4月23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65家,累计实现融资557亿元。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过一半,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586家,IPO募集资金9208亿元,总市值6.7万亿元。

  但在产业层面,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资本与创新的“化学反应”仍受限于制度瓶颈与生态短板,亟须突破“点状创新”向“系统性升级”的关键障碍。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等特点,但目前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有待提高。

  如何让创新资本“活起来”是关键。从产业升级规律看,战略性并购是整合技术、市场资源的重要路径,而当前中小企业并购重组仍存痛点,资本市场工具与产业整合需求仍有脱节。

  此外,需要重视形成“产学研企”深度融通的创新机制。我国创新支出和创新产出主要集中于应用方面,低水平重复类创新无法为新产业和新市场服务。

  构筑创新生态

  “分层服务、精准滴灌”成为破解“双新”主体多样性与资本市场统一性矛盾的关键。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表示,后续证监会将进一步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优化差异性的安排,促进市场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

  以北交所为例,针对中小企业类型多、发展阶段各异的特点,北交所在设立时设计了四套上市标准,构建特色制度体系,精准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要通过优化审核、风险定价,加速科技与资本的高水平循环。对于投资者而言,将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等技术指标与财务标准结合,可以更好筛选出高成长性企业。

  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扩容升级,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支持。破解“长钱短配”结构性矛盾,疏通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引导“耐心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沉淀。

  当前严监管正重塑投资者信心和资本市场生态。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为投资者长期获得风险匹配的超额收益奠定了基础。

  具体操作层面,科创企业需要更好运用直接融资手段,推动科技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险资、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应该调整考核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