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多方助力解困,长远需系统性变革
AI导读:
外贸企业受美国关税影响面临冲击,多方助力解困,国内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但帮扶仅是短期救急之举,长远来看需外贸企业在产品适应性、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变革。
自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以来,我国部分外贸企业受到了一定冲击,但各方的帮扶举措也迅速跟进,为这些企业雪中送炭。证券时报记者近期走访多个“出口转内销”展销会及对接会发现,国内大型商超、电商平台正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出口转内销”“内外贸一体化”等举措的成效已初步显现。然而,帮扶仅是短期纾困的“救急”之举,长远来看,“出口转内销”需外贸企业在产品适应性、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变革,从“救急”转向常态化运营,以适应国内市场需求。
多方助力解燃眉之急
4月27日,大润发上海大宁店一楼中庭,一场百货“外贸优品中华行”巡展销售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涵盖厨具、锅具、整理收纳、户外用品等商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选购。大润发全国百货商品部总监秦聪透露,因活动受顾客欢迎,原本计划4月25日结束的巡展销售活动延期至5月3日,后续还有望在大润发其他门店推广。
截至4月27日,大润发自4月13日启动“外贸优品中华行”项目以来,共收到157家外贸企业的提报,目前已达成意向合作的有91家,其中52家已经达成立项合作。例如,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的6.6吨生姜产品近日在大润发52家门店上架,上架首日即售出1.2吨,4天即售罄。同样,青岛北洋佳美水产有限公司的一款鳕鱼也于4月27日在大润发57家门店上架。
梦饷科技COO郭馨宇表示,自4月14日启动“外贸优品专项扶持计划”以来,已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入驻超100家外贸企业,覆盖服饰、美妆、食品、箱包、数码等主要品类。其中,OMASKA箱包企业已完成在梦饷科技平台的入驻,近期商品将上线。
在4月28日举办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深圳产销对接会暨京东2000亿元采购第一站上,现场产销对接氛围热烈,不少外贸企业积极寻求进入京东销售渠道的机会。京东预计一年投入2000亿元采购全国出口转内销产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服务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拓展内销市场。
积极求变拓内销市场
对于部分外贸企业而言,产品此前主要瞄准欧美市场,如智能机器人、户用储能设备等,在“出口转内销”后,亟需根据国内消费习惯,在产品适配性等方面作出改变。例如,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竹木制厨房用品,外贸出口占比近八成,其中逾七成目的地是美国。受关税影响,公司需调整产品线,让产品更符合国内消费者习惯。
精耕细作谋长远发展
在和外贸企业接洽中,京东注意到,很多外贸企业集中遇到的问题在于对国内市场规则不熟悉,以及缺乏线上运营经验等。为此,京东发挥供应链优势,通过京喜自营等方式,帮助外贸企业解决难题。目前,已有超过3万家企业和商家与京东招商团队接洽,上万家企业已进入实质性采购洽谈阶段。
从长远来看,出口转内销并非易事,需要外贸企业坚持长期投入和不断转型。大润发主要为优质外贸商品提供路演、展销、试销等机会,帮助外贸企业消化库存,开拓内销渠道。长远来看,对于受顾客喜欢的优质商品,会考虑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需做好内销市场定位与产品策略,开展外贸产品的本土化改造,包括认证与合规、产品包装与规格、功能适配等。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构建多元化渠道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
记者观察|借外贸之石雕内销“美玉”
全球贸易壁垒高筑、关税战硝烟弥漫之际,我国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已成为“必答题”。这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权宜之策,更是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外贸企业应拿出“中国制造”的硬核底气,将深耕国际市场积累的经验化作开拓内销市场的有力武器。眼下,国内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纷纷助力外贸企业去库存,但外贸企业必须认识到,去库存只是转型的起点,要想扎根国内市场,还需开展系统性变革。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