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推出“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助力高成长潜力企业稳步发展。摘“U”阵营不断壮大,已有20家公司成功通过该标准上市。此举加速了我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深远意义。

  科创板助力高成长潜力企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摘“U”队伍已增至9家,标志着科创板在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创板设立之初便推出了“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这一创新举措为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开辟了先河。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这一标准高度契合硬科技企业发展规律,不仅为企业注入了关键资金,还吸引了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创新,推动了“资本+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化了资源配置。从宏观角度看,此举加速我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对优化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摘“U”阵营不断壮大

  自2019年科创板启航以来,其多元包容的上市机制为科技研发突破注入了强劲动能。第五套上市标准打破了传统盈利与营收规模的限制,聚焦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为具备硬核竞争力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有37家公司计划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其中20家已成功发行上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第五套上市标准为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了这些企业在成长初期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支持其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

  例如,首药控股自主研发的康太替尼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随着研发成果转化进程加速,相关企业经营质效持续向好,科创板摘“U”阵营不断扩容。2024年,20家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亏损额同比缩减39.16%,展现出显著的业绩改善趋势。

  多维度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监管部门多次表态要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包括完善发行上市、私募创投等制度安排,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和适配性。

  然而,包容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未盈利企业的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未盈利企业的持续监管,建立严格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确保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

  未来,科创板有望持续优化上市制度,设立更多针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标准和规则,简化上市审核流程,降低上市成本,缩短上市周期。同时,强化对科技创新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强化市场监督,完善退市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