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资本市场正通过股债协同机制解决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阐述了股债协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路径,强调制度改革与产品创新。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持续推进,债券市场也设立“科技板”提供低成本资金。股债协同政策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与投资主线。

  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正通过股债协同机制解决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这一机制旨在优化融资结构,促进科技创新。

  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围绕“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核心目标,系统阐述了股债协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路径。他强调,要通过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形成互补性金融支持网络,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接力式”的金融服务,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重要着力点。

  在股票市场方面,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持续推进,制度包容性显著增强。吴清透露,近期将出台深化两大板块改革的政策措施,旨在吸引更多“硬科技”和成长型创新企业上市,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直接融资平台。同时,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强化了并购重组的市场化导向,支持企业通过整合实现技术升级。数据显示,自去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深两市披露的重组项目大幅增长。

  债券市场方面,“科技板”的设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长周期、低成本资金。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科技创新债券政策,不仅拓宽了发行主体范围,还引入了风险分担工具,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债市监管的统一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进一步打通了科技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渠道。

  股债协同的本质在于风险分担与融资结构优化,既满足了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分散了金融系统的风险。这一政策的落地,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与投资主线,A股市场的“科技叙事”逻辑日益清晰。

  市场正逐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股债协同不仅是融资工具的组合,更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通过制度创新、生态重构与风险防控,资本市场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与“稳定器”。

  尽管股债协同政策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两大挑战:科技企业轻资产特性与传统融资模式的矛盾,以及中长期资金稳定性易受外部冲击的问题。吴清提出“动态完善风险应对预案”,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幅股债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全景图正在形成,股权市场提供风险容忍度,债权市场保障资金连续性,中长期资金注入稳定性,对外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这一路径不仅回应了当下的经济挑战,更指向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转型。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主动地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